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往事

一张解放战争支前照的故事

□ 陈探许

2021年02月02日 11:45:54 编辑:

196O年7月,我回了一趟出生地山西老家,发现几张老照片很珍贵决定带回。见到照片父亲陈彬非常兴奋,并讲述起了这些解放战争时期支前照背后的故事:

1947年初,我从离石市长任上调任离石六区区长,区政府驻地是刚解放不久的吴城。

为防止阎匪军侵扰,我们发展民兵队伍,从当初的4O多增加到2OO多。区上在西河滩召开民兵检阅大会。各村民兵实地演习、打靶、埋雷、起雷等军事项目。动员全体干部进入临战状态,下乡组织备战。首先,组织各村民兵备战队,配备武器集结待命。同时,为让民兵无后顾之忧我们规定,备战队民兵的冬衣由各村支援,民兵的庄稼由所在村负责打收。

“汾孝战役”开始,我们十分重视这次支前工作。吴城解放后,根据地连成了一片,武装斗争重点,由过去的分散游击,逐渐向一定规模的野战转变。地方政府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不再是“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转变快、行动快,很快作出相应部署:

第一,区村干部春节期间深入各自然村,组织干部、群众讨论“部队打仗为了谁?”“咱们应该怎样支前?如何在过年时爱护好伤员?”提高了群众对支前工作的认识。

第二,区上设立支前委员会,发展壮大民兵队伍,充实武器弹药。实行军勤工票制度,建立军勤账,半月结清一次,民工按票领取工钱,出动牲口也折算工钱。 区设担架看护慰劳股、招待供给股。组织担架队,每村担架队配备一名干部负责,每4人一队,每付担架须配备草席、被子。粮油柴炭等物资都有专人负责。

第三、在汾离公路沿线设两个转运站,转运站之间每15里设立接待站,共有4处。站站之间转运伤员执行发单和回执。各村按所在区域服务,奖惩分明,对表现好的,如完小学生刘英怕伤员受冻,把自己仅有的一床棉被给了伤员盖上。刘二礼用自己的毛巾给伤员擦尿等,区上予以表扬奖励;对丢下伤员偷跑的安云祥等作出处罚,加快了伤员转运,这次支前区上共涌现模范担架和看护84名。

第四、同时严格制度严防奸细。客铺实行留客登记,各村执行留客申报,并普遍清查了一次户口。我们通过总结认识到:过去游击战形式下的支前,已满足不了野战条件下的支前工作,“汾孝战役”支前取得的经验。

当年的《晋绥日报》在2月22日作了专门报道,介绍离石六区的支前经验。当时,土地生产凋敝,春荒青黄不接,我们支前沿途所见,凡是能吃的树皮都被扒光了,这么困难条件下,老亲们仍然是坚持“破产支前”让我们非常感动。

1948年初,县上又调我回去,在县政府任秘书,县长是郭锡兰。

每到麦收日军都要出城四处抢粮,八路军为保护老百姓麦收,进行过多次艰苦的战斗。

徐向前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保卫麦收”的口号,顺应了民心,断乱敌粮源,战争胜负的天平已经倾向人民一边。他用“弱兵作饵”,诱敌上钩,然后部署“强兵突进”,一举将阎锡山的王牌军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战役首先由吕梁部队发动,离石县王大昌、车守珠、郭锡兰等亲自上阵,领导离石县武委会组织全县民兵支前。我们对参战民兵的要求是:组织上军事化、行动上战斗化、生活上群众化,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6月11日,我们支前队紧跟部队,急行军从离石进占高阳镇,威逼平川上的孝义、汾阳,不久部队打下了灵石。赵承授带三个精锐亲训师出击,晋中腹地空虚大门洞开。徐向前乘机急令:临汾战役后尚未休整的主力部队,不顾疲劳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连夜沿同蒲路东侧山区向晋中开进,将阎军包围歼敌一部。为防止敌人逃回太原,派部队切断其退路,战斗打到离太原不远的地方,打得天昏地黑,极其激烈残酷。

战役期间,离石县动员了数千名民兵,随军远征。光是交口村,就接收了200多伤病号,因为青壮年男人们都上了前线,留在村里的100多名妇女成了主力,慰问和照顾伤员。支前是组织人员护送粮草、弹药、药品、抢运伤员、安排部队宿营地、抓俘虏、审查俘虏、战场清理等工作。

部队的吃粮是关键问题,连以往根本提不上议程的柴火,这时也成了大问题。在平川做饭用的柴火就成了关键难题,部队加上民工近十来万人,一天就要消耗十来万斤粮食十多万斤柴火,没有柴火做不成饭,部队和民工吃什么呢?我们组织民兵从山区把粮食、柴火运到平原,部队打到那送到那儿,实在不行就拆庙取柴。

同志们很勇敢,常常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不是打仗冲锋,而是送弹药、送饭、抢运伤员在枪林弹雨中,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了任务。

从6月11日进占高阳起,1 2日解放灵石。 7月7日解放孝义、交城、祁县。11日平遥被我军攻占,13日解放太谷,14日解放文水、介休和汾阳,17日解放介休、19日解放榆次,21日解放晋中。只剩下太原一座孤城。

战役结束后,离石县武委会在汾阳合影留念,武委主任刘挺,离石县青救会主任王正选、阎权、王继刚、高义录、王俊仁、王开宁和我,在汾阳城照了这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