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新闻类专题节目中,后期编辑的重要性愈发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视节目的数量不断增加,新媒体对传统新闻媒体形成冲击,新闻类专题节目市场竞争激烈,不仅要与同类型电视新闻节目竞争,还要与新媒体新闻节目竞争,甚至要与网络节目竞争,这就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愈发困难。在人们审美理念与个性思维愈发凸显的现代社会,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这其中,后期编辑可以起到有效作用。
镜头画面的意义主要在于证实报道词,最大限度地消除解说词中的不确定性,并以感性的形式表现解说词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环境等新闻要素。在选择镜头画面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电视新闻应尽量选择那些最新的、典型的、关键的、简洁的并且可以直接反映事件本身的画面。对新闻报道而言,传达新闻信息永远是第一位的。构图、光线等视觉美感是在不损害新闻信息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选择的新闻镜头必须是客观、真实的。选择能传达事件动态信息的画面;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画面;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典型的细节常常最能说明新闻事实。在组接镜头画面的过程中,首先画面组接要符合一定的生活逻辑和观众的认知规律,其次不能违反轴线原则,再次要确定好画面的长度和剪接点,在常规情况下依据“静接静”“动接动”等原则对画面进行组接编辑。镜头组接要符合逻辑规律和轴线规律。符合逻辑规律:镜头组接的顺序和内容表达要合乎逻辑,即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和观众的逻辑思维。例如,一则报道某领导实地视察的电视新闻,其中一个镜头是领导手指前方说话,那么接下来的镜头应是该领导所指的景物。这样观众才知道领导指的是什么,也符合观众的逻辑思维。遵循轴线规律,“轴线”是一条假想的直线,是指拍摄对象的运动方向或两个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连线所形成的直线。前者叫运动轴线,后者称作关系轴线或方向轴线。轴线规律指的是,拍摄时摄像机的位置始终保持在主体的运动轴和方向轴的同一侧,无论怎么拍摄,画面中主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关系总是一致的,否则就是“跳轴”,给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跳跃感。当画面跳轴时,编辑可以采用一些补救措施。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两者之间插入中性镜头(无明显方向特征的镜头)。由于中性镜头的画面所处的位置、方向都不是很明显,这样可以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缓冲,跳轴现象自然得到化解。例如,镜头之一:一个人大踏步朝前走。镜头之二:这个人的脸部特写(中性镜头)。镜头之三:这个人往回走。这组镜头由于插进了中性镜头,观众会以为这个人在某处转了弯,所以再往回走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当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中性镜头时,对前一个镜头运动方向的印象会渐渐模糊,再接一个反方向镜头就不会产生明显的跳轴的感觉。在两个镜头之间加入一个运动画面也能改变轴线,另外,插入空镜头也可以缓解跳轴的感觉。
确定镜头长度,准确掌握剪接点。准确掌握剪接点,就是在画面的恰当位置剪断,在恰当的位置连接上,做到镜头之间动作连贯、节奏鲜明流畅、事件叙述清晰明了。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意识到眼前的镜头还有时间长短,只有当他们来不及看明白镜头的含义,或者早已看懂了还不换画面时,他们才会责备编辑对画面长度控制得不准确。一般来说,决定镜头的长度需要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镜头的内容长度、情绪长度和节奏长度。内容长度,即把画面主体内容展示清楚的镜头时间长度。内容长度要考虑动静因素、景别因素和亮度因素。动静因素:在一个画面中,静的画面始终没有动的画面那样让观众在意,所以动静画面在比例方面就要控制到静比动短。景别因素:远景、全景、近景、特写等,就要把握好内容和时间的控制,如远景、全景等景别画面大,所包含的内容丰富,近景和特写等景别小、画面小,所包含的内容少且简单。亮度因素:在一个画面中,暗的部分始终没有亮的部分那样让观众在意,所以暗的部分可以长一些。节奏长度,镜头的长度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节奏。节奏缓慢的内容,镜头稍长些;节奏快的内容,镜头要短。比如儿童节的新闻节奏比较欢快,镜头可以短些;报道灾情的新闻节奏比较沉重,镜头就可以长些。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