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乡村振兴

山乡喜事

□ 本报记者 梁瑜

农历三月二十九是个好日子,柳林县柳林镇沙圪公式村的刘志龙,给儿子娶媳妇办喜事,就选择了这一天。

一早起来,家中宾客盈门,张灯结彩。九点多乐器演奏队,舞蹈队如约到齐,声乐大作,好不热闹。十二点大队人马出发迎亲,下午两点多娶亲队伍回家,仪式过后,众宾客一起到饭店饮酒庆贺。

这已经是当地农村办喜事的普通风俗,也是乡村百姓感情交流,民间礼仪的普遍形式,多少年来深入民心,广受欢迎。

当地乡间,娶亲当日款待宾客,集中为上下午两顿美食,上午是汤菜、油糕,下午则为桌菜大餐。上午的汤菜,主料是豆角、白菜、豆腐、粉条、猪肉,油糕则是上好的糕面,包上红枣或者红糖,只需咬上一小口,就见黑油油的枣馅或糖馅露出,诱人食欲。这都罢了,最稀罕的是,近几年来,饭食标准大大提高,口味翻新,又新增红烧肉、鸡蛋,肉和蛋都放于小型锅子内,置在酒精炉上,成为一个小锅仔。宾客吃汤菜时,尽可随意添加肉、蛋,比之从前,形式翻新,口感也强了许多。

至于下午的大餐,更不必多说,鸡鸭鱼肉在此间早已是宴席常备,大虾、螃蟹、贝类等海鲜也不鲜见。一切都是主家花钱消费,饭店依价上菜,全按商业规则行事,与城市已经完全接轨,绝无二致。

看着这华丽的陈设,精美的宴席,令人不禁想到筚路蓝缕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县域经济普遍不发达,百姓吃穿住行常常处于不足状态,有的群众生活还很贫困。村里一家办喜事,几乎成为了所有亲朋屈指可数改善生活水平的机会,即便那时喜宴水准平平,食料不过尔尔。

那时候,宴席极少在饭店订购,基本上都是主户聘请大厨在家置办。买菜、买肉、买面都是自家人忙活,做一场事宴,时间都忙碌在了做饭、吃饭上。宴席食材也较为简单,不成什么档次,鸡鸭是稀罕物事,市场上基本买不到,鱼肉也特别罕见,肉食倒是有,也就是猪肉、羊肉翻来覆去炒那几个菜,肥腻腻的,也不讲究什么绿色健康。就拿上午这顿糕菜来说吧,汤菜往往淡而无味,粉条多而猪肉少,至于小锅仔、烧肉、鸡蛋更是没影的事情。

沙圪公式村村民刘喜成和媳妇田巧是在1982年结婚的,回忆起当年的结婚喜宴,刘喜成感慨道:“邀请了本家、亲戚和左邻右舍,就在自家院子里开的喜宴。烧了八九个菜,今天看来,也就是家常便饭。”

“与今天相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刘喜成总结说。

这么些年,柳林农村喜宴水准不知提升了多少倍。2018年,柳林县社会生产总值完成175.8亿元,同比增长16.1%,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120元、11408元,分别增长6%和7.8%,均创历史新高。老百姓腰包鼓了,手头也宽裕了。

沙圪公式村地处富矿区,柳林县煤炭资源大开发,这里的乡村经济尽得风气之先,村民们打工、经商、跑运输不一而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最大的获益者是基层群众。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消费能力大大提升,健步追逐城市高层次生活,早已不再是农民朋友单纯的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灿烂前景了。

喜事办好,还要办新、办活。近几年来,破除婚丧陋俗,提倡文明节庆之风,在柳林农村也悄然兴起。自觉摒弃铺张浪费,开展文明节约,最大程度地确保生态、卫生、环保,让百姓得到最大实惠,已经成为城乡百姓的共同追求。在沙圪公式这个小村,也同样如此。

婚礼庆典上,烟花爆竹的轰鸣声少了,代之而来的是电子炮、同心结;礼宾车数量少了,更流行轻车简从,夫妇“双双把家还”;喜宴菜肴档次提高了,可更重视健康卫生,开展“光盘行动”,浪费闲置现象也大大减少。

与这一切相适应,婚庆基础设施也随之大改善。单为服务村民们办喜事,在村里开的大饭店就不下三家,保全饭店、中和饭店,加上才开业的德盛隆饭店,家家规模宏大,装饰豪华,礼仪台、电子屏、霓虹灯一个不少,比起城市里的酒店,条件一点不差。较之前十几二十年,偌大的村子里只有个别的小吃店、小面馆,那环境、那场面、那品味,简直就是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