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诚实书写故土感人的情与爱

——关于范学旺的长篇小说《誓言无悔》

□ 马明高

我这是第三次读这部六七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书稿了。读完后,我想起了这样的一段话:“那个人在过去的某一天其实已经逝去,但他刚刚又再次诞生于我们的谈论之中,我祈求他所有的辛劳和美德都能够保存下来。”

我是越读到后面心情越激动。这个人物活脱脱地站起来了,但他耗尽了生命的全力,躺在了病床上了。他充满了全部人生的欣慰,却已经是力不从心、鞠躬尽瘁了。他对身边的人说,同时也是对我们说:我曾发过四个誓言,第一个誓言,我要上学!咱们的梦想,学校建成了,我们心中的梦想实现了,我高兴,我无怨无悔!我的第二个誓言是,在我被抓去当常备兵时,我和玉环,她说非我不嫁,我说非她不娶,现在文革终于认我这个爹了,我和玉环、文革终于团聚在一起了,我高兴,我无怨无悔!第三个誓言,那就是咱们当兵时,和大哥、二哥在关帝庙里结拜弟兄时发下的誓言,咱弟兄三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这辈子,结交了二位哥哥,还有二位嫂子,我高兴,我无怨无悔!我的第四个誓言,就是我们入党,我站在党旗下发的誓言。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入党的誓言,咱这一辈子也不能忘呀!这个誓言,成为我一个共产党员一生的人生准则,咱可是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了一生的呀!咱建设了新农村,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我高兴,我也无怨无悔呀!

说这段话的人,就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男一号任有情。说实话,这部小说就是写任有情这个旧社会给地主放羊、斗大字不识的农民,为了实现这四个誓言而竭尽全力的人生历程与精神历程。所以,它的书名就叫《誓言无悔》。这部小说围绕任有情的一生,围绕任有情与王玉环奇特的相亲、奇特的婚礼、奇特的爱情,写尽了两人五十多年相爱却始终不得成亲的崎岖而执着的人间情感。这部小说围绕任有情的人生历程与他和王玉环的奇特爱情,塑造出了任有情、王玉环、任昌盛、范爱心、李二、李爱贞、贾二赖、王金环、吴德兴、吴有财、武凌云、任有俊、程二狗、李二锁、老羊夫、赖清德、穆成功、朱泽聪、贾善仁、贾宝贝、王财迷、钱眼眼、张梅英、李志英、任昌旺、梅子、曹秋山、瞎眼婆、老二、老三、郭为民、保管员、牛二、任文革、快嘴二嫂等性格鲜明、生动活泼的有名有姓的三四十个人物形象。这部小说围绕任有情的人生经历与他与王玉环的奇特爱情,诚实书写出了人间平凡而感人的父子情、师徒情、战友情、夫妻情、狱友情、同事情和母女情,诚实书写出了永安县和河东村这块华夏祖国缩影的、作者故乡故土近六十年的苦难发展历程与翻天覆地的变化,诚实书写了劳动人民在这块土地上耕作播种、打井抗旱、放羊养猪、农技推广、办厂建校的生活、生产与工作经验。这些,让我想起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给好友路易的信中所谈到的他们那一代写作者的无知,他说:他向往着荷马和拉伯雷的丰富——他们知道所有的东西,我们一无所知。我想,福楼拜当年的这种感叹,放在今天我们一些年轻作家的身上更是如此。我们有多少80后、90后的个人小情感、小清新的写作,让人总觉得是不知人间疾苦,不知人间烟火、不知人生之艰难,让人倍感文学精神的落寞。

人物形象,无疑是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典型人物形象,更是体现作家审美理想与艺术情趣的重要标尺,是对人物性格所显示的精神深度与人物形象对生活现实的一种超越。没有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了对典型人物的刻画,没有了对人物心灵的观照,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也就不称其为小说了。小说这种艺术,之所以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它以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读者,感染着读者,让读者欲罢不能,并深受思想启迪与艺术享受。可是, 现在的好多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淡化人物形象,放弃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徒有其华丽的外表和或平淡或离奇的故事,仅在小说的技术层面或叙事技巧、叙事圈套的设置、隐喻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下功夫。而《誓言无悔》的作者,尽管是一位70多岁的农民作者,但是他没有刻意地遵循某种文学观念和主义,而是老老实实地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对小说的朴素认识,扎扎夹实地去写。小说就是首先要做到故事成立、情节合理、人物可信,在此基础上,力求写出精彩感人的故事、生动而合情合理的情节,进而塑造出独特而迷人的人物形象。任有情的九死一生却执着追求,王玉环的一见钟情却充满千苦万难,都是中国农民在历史演绎与时代变革中最普通、最平凡、最民间的对美好生活向往而追求的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虽说不是很深刻,却也较为典型。所以,这种对小说本质朴素而执着的理解与努力,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值得肯定与褒奖。

中国传统的小说中最感人的就是中国人的情义和情感。《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水浒传》中梁山兄弟情,《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女儿情,“三言”“二拍”中走江湖的诸多情与义、情与礼、情与爱的纠葛交织,都是一直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的最普遍而深刻的东西。可是,我们现在的好多小说家仿佛对这些不屑一顾,却总是着眼于生活中的不堪、龌龊、肮脏和罪孽,热衷于表现人物的欲望与隐私,热衷于描写生活的庸常与无聊,热衷于展示人性的阴暗与卑劣,喜欢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解构崇高、轻蔑英雄、调侃历史和讥讽道德。而范学旺却以一颗农民的朴素之心逆袭而上,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大写特写各类人物在起伏跌宕的历史变革中的情义纠结、情深意长,大写特写中国农民在历史与时代发展中最为日常的善与爱,最为感人的情与爱,最为深沉的仁与义。小说对永安县和河东村从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世纪之交和新农村建设各个历史时期近六十年中,各类人物的情感演绎、思想矛盾、阶级斗争和精神意识,进行了较为广泛而全面的叙写和呈现。的确,这是一部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作者在这一方面是尽了心,做尽了努力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应该是能够体会到的。

这正是我喜欢这部长篇小说的地方。这也是我乐于帮助作者反复修改、多次联系编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长篇小说的原因。

范学旺是孝义市梧桐镇仁顺村人,作为一个长期在农村和乡镇工作的基层农技干部,毕竟还是底层的农民作者,尽管他坚持数年执着于创作这部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凭借一股热情和韧劲,锲而不舍,几易其稿,但是局限于文字功底与艺术造诣,瑕疵与问题肯定还是有的。尽管我在前两次的阅改书稿中,一再告诉他,要取己之长,去己之短,不去精描细画,不去描绘风景和细写心理,只要客观、自然、朴素地去写人、写事和写情就行了。他也尽心尽力,大砍大删,数易书稿,但还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好在北岳文艺出版社的几位编辑老师,不辞劳苦,认真负责,辛勤指导,三次阅修,三次校改,现在终于以清新而朴实、秀净而素拙的面目,准备付梓出版了。在这里,我和范学旺兄对北岳文艺出版社这些编辑老师的辛勤劳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