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峰
编者按:写诗作文,都是个人体验非常强烈的事情,尤其是诗,离开个人的强烈情感,几乎就不能下笔,勉强写出来,也不能称之为诗。
汾阳诗人李峰,浸淫诗歌创作数十年,于此颇有心得。此篇,为李峰先生诗歌创作之心得,涉及诗歌创作之情感、立意、技巧、、规律、叙事、灵感、欣赏等各个方面,虽皆三言两语,但均为真知灼见,没有套话、空话、大话、假话,殊为难得。今刊发此文,为写诗者,可做参考;为读诗者,亦是导读。
写诗的人多少都爱诗。而爱诗的人,不一定都能写了诗。但爱诗,毫无疑问是写诗的出发点。不爱诗,便不要碰它,否则,会让你很痛苦、很痛苦。
诗与画
诗情画意或画意诗情,都可以讲。这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感应。这种感应,纯属精神层面。是对每个艺术家智慧和悟性的一个基本考量。纵观艺术界,很多诗人也是画家,画家中也不乏许多诗人。艺术同源。比如诗坛泰斗艾青先生,早年就是从事绘画艺术,绘画对他的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诗歌风格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娜仁琪琪格,三色董等也都是非常优秀的画家。我的一位留日的画家朋友藏新明先生,画画的非常好,同时,他也是一位很不错的诗人。我觉得,诗歌不是公文,绘画也不是描红。这两种艺术品种,都在追求一种意境和境界,探索精神对物质的一些关照、顿悟。
规律
写诗是一门技术活、手艺活。干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规律,而掌握这些规律,需要穷其一生的精力。规律是可以懂得并掌握的,说白了也就是要知道诗是什么,怎么写诗。这是一个普及性的课题,犹如我们学习绘画的素描、速写、透视、用墨等。是个基本功。善于总结规律的习诗者,才会进步快,才会有突破,才会有创新。否则,就是盲人摸象,不得要领。而总结研究规律的途径,只能是多读诗,多研究诗学理论,多练习写诗,别无它途。这是个日日功,来不得半点虚假。不可因偶然写得一首好诗,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不再思索。那样是很可怕的。要做到“轻车路熟”“直逼诗性”,非一日之功。
叙事
叙事,是一首诗见功夫的地方。叙事水平的高下,决定一首诗的成功与否。一首诗铺陈好了,点睛时就很自然、生动、别致。否则,就很突然、别扭,甚至不伦不类。如同那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叙事的长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来决定,宜长则长,宜短就短。到了那个火候时,一下子就突然撑开,恰到好处。当然,也有“干枝梅”式的,那种情况下,就用那些“干枝”来铺陈,刚柔并济,一语道破或暗含玄机。写诗讲究抒情。叙事的情感要一层一层打开或推进。如同摄影与绘画,一般要有远景、中景、近景(或称特写),要讲究情感与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当然,诗歌的情感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意象传递的逻辑,或曰内在的必然关联。跳跃,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叙事的老练中,还必须包含老辣。诗歌的叙事绝不是平铺直叙,一叙到底。分行或分节中的叙事,都可以有跳跃的意象出现。要把诗歌的叙事,想象为武术散打时的出拳,只有把手臂拉回来,出拳时,力气才大。
表达
诗歌要表达什么?诗歌是用来品味的,如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一百人个在一百种不同的欣赏环境中有一百种不同的感觉。诗歌中的人称:你、我、他,都不一定是特指,不能机械地理解。比如诗中的“你”,有时指写给的那个人,有时指阅读者,有时是泛指。准确地说,诗歌要表达的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个概念。诗歌不是用来说教的,更不是实用的,仅仅是感觉的一种文字推送。光明的尾巴,是诗歌的一种幼稚。声嘶力竭地抒发,只会让诗意大减。娓娓道来时传达出的一种情绪,才是我们要把握的东西。一首诗,要连起来看,不能孤立起来读。好像我们在欣赏一张写意的中国画,每个局部分开来看,可以说,画的都不像,而那些笔墨组合成一张作品时,你会感觉比现实还要更美,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相对于诗,就是诗歌的魅力。
想得通·写得顺
想得通才能写得顺,所有的文章都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一首诗歌在酝酿、构思基本成熟时,会写的很顺,也即所谓的一气呵成。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是诗歌的语言,在迫使诗人将词语迅速组成意象,生发出诗意,形成诗歌。这要看诗歌写作的基本功锻炼的如何,快手和老手,总是会很快进入状态,快速构建词语,瞬间闪出诗眼,然后,从容落笔。也有另类,这在一些大家中也存在。就是写着写着,思维的锋芒,突然转向,突然岔出另处一种意想不到的诗意,也就是所谓的神来之笔。这种状态可遇而不可求,往往会现出“妙笔生花”的境界。当然,这与功夫和经验有关,是关键时刻的一种引爆。绝不会“空穴来巢”。
灵感
灵感是存在的,不需要反复讨论。不要硬性地给灵感扣上一顶唯心的帽子。在各种文学样式中,灵感对于诗歌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或产生不了灵感,就不要写诗。不在状态的硬写,同质化的抒写,反复重复自己的写作,都写不出好诗。灵感是一种神性,是一种感应,鲜活的如昙花一现。事实上, 不是全诗都附着了灵感,可能就是一个词,一句话,一种感悟,让你一下子敞亮起来,如醍醐灌顶,神赐之思。这时刻,无论是睡眠中,还是在车上,还是在行走中,一定要马上记下,那怕是片言只语,一个碎念,几个跳动的词语,都要紧紧抓住。否则,悔之晚矣。我在枕边、衣兜和车里就常备有纸笔,偶有灵感,旋即记下,受益匪浅。
口语诗
口语诗写好了,可以是诗,有的还是非常优秀的诗。但口水诗不是诗,口水诗是一些伪诗人,写不出东西时吐出的一堆污物,臭不可闻,当弃之、咒之。质朴、内敛、隽永是口语诗的特点。只有诗艺、诗技达到一定高度的诗人,才能写出好的口语诗。准确地说,新诗本来就是口语的,也是相对于旧体诗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一些诗人把新诗写的云里雾里,几近呓语、诳语时,口语诗更显出新诗的本质,新诗的风骨。口语诗难写,写口语诗得真功夫。
好好说话
诗人要好好说话,用好好说话把诗写好。写诗是需要技巧的,那是指诗歌的创意、叙事、抒情、跳跃、点睛等方面,要讲究用技,要用对方法。无技之诗,索然无味。技巧贵在巧。巧用技艺,可妙笔生花,诗味更浓,一语惊堂。“炫技”则相反,把诗歌写的如狐仙、妖怪。这是诗意空虚的外在表现,说明肚子里没什么真东西,靠所谓技艺上的小聪明来哗众取宠,实在不可取,当诛之。我以为,最高的诗技为“拙”。外敛内秀,暗藏风景。这是需要诗人毕生修炼的,是真正的技术和艺巧。
标准
好诗的标准是什么?恐怕不能用一段套话来概括,也不能用几句话来框定。在好诗的标准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的原则和方向,还是有的。那些神经兮兮的诗,不是好诗,那是几句连诗人自己也弄不明白的痴语,不足提倡的;下半身写作和口水诗,都不是好诗,那是对诗歌的亵渎和不敬,不能效仿;云里雾里、神昏颠倒的诗,也不是好诗。诗是个体的,诗要写的有原创精神,摒弃同质化,起码要说人话。丢掉底线便不配做诗人。我以为,好诗至少要有好的诗意、诗境、诗思、诗语、诗相。好诗让人渐入佳境,坏诗使人误入岐途。
懂与不懂
诗歌的懂与不懂,是一个欣赏层面的问题,不是诗的好坏判断标准。诗歌是需要欣赏的,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越细看越耐心读才能越有味道。能在一首诗里,找到那种自我的感觉、感应、有豁然开朗的神示,以及诗歌语言的点拨,都算是能读懂了。懂与不懂是相对的。一首好诗,读不懂时,要多从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水平找原因,在经验和格局上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