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互联网时代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 杨宴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于企业来说,先进的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支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国有企业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要旗帜鲜明讲政治。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领导要从政治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带领职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使职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远的发展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坚定政治立场,使企业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使干部职工都能投身于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从上到下形成合力。

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快、技术更新快、产品换代快,企业需要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文化建设和变革的速度必须跟得上企业发展变化。同时,企业队伍中知识型员工增多,学历层次较高、自主意识较强,追求自由、平等、开放和自我实现,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分析找出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文化建设要常态化

企业文化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力量源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并为职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众意识,这种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能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工作服务生产经营的有效切入点,能够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改革、融入管理。把企业管理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不仅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始终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为企业提供了与企业改革同进步,和企业管理相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进一步坚定广大职工的理想信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效率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学习创新意识,实现对事业追求和发展目标的认同,在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达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目的。

通过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增强实效。企业文化具有大众特点,具有春雨润物的功能,许多思想、观念、精神层面的内容要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结合起来,可以拓宽工作领域,创新工作形式,易于为人们接受,达到异曲同工的作用。长期以来,企业培育和形成的吃苦耐劳、拼搏奉献精神,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境界和精神风貌,是企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丰硕成果。坚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和企业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体现到企业文化建设上,渗透到职工观念和行为中,就能够使企业更贴近群众和实际生活,更有利于丰富企业发展的内容和方法,为企业改革不断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

二、企业文化形式要简单化

企业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行为等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企业文化追求全面系统,注重体现专业水准,但效果怎样很难得知。员工是否看得懂、记得住,都不能保证。互联网以它的简单、低门槛、经济、交互等一系列特点,给旧有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员工的耐心越来越不足,所以,企业文化必须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注意力。在企业文化的诸要素中,必须抓住核心,突出重点,简单易懂,才能使员工内化于心,落实到行动上。

三、企业文化内涵要人文化

传统企业文化中,多是企业强调员工要对企业感恩、要负责任,员工难以感受到企业的承诺。互联网的平等交互性,强调人的价值,企业文化也更突出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切实做好员工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没有这种相互协作和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快速高效发展,组织成员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实现。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共同探讨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可以将员工身边的案例、新闻、故事等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员工自身参加了宣传的过程,其认同感更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员工对企业建立起信任,管理就比较顺畅;各方的价值体系得以融合,员工才能主动将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从而迸发出创造力。

四、企业文化理念要用户化

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大数据时代,人类使用数据的能力增强。互联网的开放包容性,向人们提供了最迅速、最便捷、最直接的信息和服务系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料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正如 IBM“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的核心价值观,谁是企业文化最大的用户,那么就让谁参与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好企业领导和职工群众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同市场上消费客户的关系。只有尊重和依靠群众,才能得到群众衷心的拥护、信赖和支持,使企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才能赢得市场和消费者。

五、文化落地手段要多样化

很多企业困扰,虽然通过文化建设工作有了文化理念,可文化理念的宣导不尽人意,不能“入脑、入耳、入心”。互联网的时效性,改变了传统文化宣教的慢节奏,传达文件、阅读报纸、座谈讨论、收看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工作中对时效性和受众面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无尽的空间与繁多的手段,网络为企业内部成员沟通提供了新渠道,加强了互相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信息化为基础的工作格局,运用移动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的特点,有效整合资源,借助大数据、自媒体手段,搭建随时随地可供教育学习的个性化网络平台,使员工利用掌上课堂APP,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交流。在网络交流中,个人的创意可以很自由的放到网络上来讨论,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理念。

(作者单位:霍州煤电吕梁山煤电有限公司方山店坪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