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疫情之下 催生过年新习俗

□ 实习记者 王卫斌

侯勇才与“吕电小哥”队员为群众接通线路

吕梁技工学校樊连枝老师备战国家技能大赛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民族节日,回家过年、阖家团圆、祝福拜年、走亲访友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年俗。疫情之下的第三个春节即将到来,但由于局部地区疫情仍有反复,给春节的年俗活动蒙上了阴影。当下奥密克戎病毒来势汹汹,部分地区防疫形势严峻,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疫情防控丝毫不可放松。倡议过节不返乡、就地过年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大部分群众也能充分理解和支持。用一时的留守换来长久的安宁,对个人和社会都好,也体现了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如何在从严从紧落实防疫措施的同时,过一个健康又温馨的春节,自然就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各地已积累了两个春节假日疫情防控经验,防控能力和保障水平有了相应提高,不少地方倡议就地过年,有些地方还宣布直接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现金红包”,这些城市送出的就地过年“大礼包”,既有力度,也有温度,让疫情防控下的春节充满了春暖花开的生机,也催生了新的年俗年味。

“云上过年”成为新风尚

见字如面,云上拜年成为新风尚。

“疫情影响,今年过年我不准备回家了,在这边过年,在大年初一给远在家乡的亲人‘云拜年’。”在北京就业的吕梁山护工吕吉林这样说。

“去年除夕夜,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和远在北京做护工的父母在手机视频中,表达着心中的新年祝福。今年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我们还要在网上拜年。”学生李浩文说。

除夕守岁,初一拜年,是多年来的老传统老习俗。疫情之下,很多在外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岁怎么守,年怎么拜?如何“守”住乡愁,“拜”回亲情?

见字如面,线上拜年也亲切。“爷爷奶奶,新年快乐!”,在离石工作多年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李先生指着播放的一段手机视频,“这是去年大年初一,我的父母拿着手机和与我的孩子视频的录像,清脆的声音通过手机视频传到了远在家乡的父母。”“今年已经是疫情之下的第三个春节,经过前两年疫情期间的春节考验,我们都已经习惯于微信拜年了。以前每年都回河南老家过年。这几年,为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一家选择在离石就地过年。”

饭在云端,因为亲情,天涯可以变成咫尺,团圆照样温暖。

“由于疫情防控,去年和今年,儿女们不能回来过年。我们家建有一个微信群,叫‘一家人’,去年正月初二,我们打开微信群内多方视频聊天,和居住在西安的子女团聚。今年还得继续这种方式。”临县黄家沟村的李大爷介绍,全家人在微信群内晒各自的年夜饭,打开微信群内的视频聊天,边聊边吃,感觉好像就在家里团聚在一起了。市民王大姐表示,准备利用互联网储备年货,但更要储备口罩和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尽量减少出门逛大街。

就地过年感受新年俗

春节是中国人最热闹、最隆重、活动最丰富的节日。拜年、吃团圆饭、走亲戚是中国人春节必不可少的仪式。但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这些古老的年俗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催生出新的形态,呈现出新的气象。

在北京龄泰公司就业的吕梁山护工吕吉云说,“当地过年,可以感受一下这里不同的年俗文化。如果有可能,我会利用春节期间,去天安门广场看一看,参观毛主席纪念堂,了却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还可以去一些博物馆参观。”吕吉云介绍,他现在月薪5500元。2021年11月,在政府的引导下,他到离石贝亲职校参加了护工培训,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在老师们的耐心教育下,他学到了不少养老与护理的知识与技巧,学业完成以后,恰巧北京龄泰公司上学校招人,他就报名和护工学员们来到北京工作,公司的主管把他们分派到了北京圣马克医院工作。从12月15日正式上岗工作,在一个多月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通过观摩与摸索,看书本,请教同事,不断的丰富经验与知识,提高操作技巧,慢慢的提升自己。转眼就要快过年了,虽然心里想回去陪伴孩子与父母,但自己护理的患者出不了院,他过年就不回家了,陪伴患者一起过年。虽然不能回家,公司也给护工们三天的双工资福利,自己的心里也有了安慰。既可以增加收入,也能为社会做贡献,体现自己的价值。最高兴的是自己在工作中学到了不少实践知识,唯一不足的就是工资偏低。但他也认认真真地为每位患者提供最好的护理,兢兢业业地干好每一天,希望依靠自己工作技能的提高和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患者的认可,加上政府的重视,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报酬,使护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稳定感。

有了温暖,有了家的感觉,他乡已是故乡。

“我们就地过年的外来务工者与陪护的患者如同‘一家人’,共同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民俗文化,恭贺新春到来。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温暖的护理室内交流,不同的方言在笑声中碰撞。”在浙江义乌养老院就业的吕梁山护工董月连说。

年夜饭是过年绕不开的话题。市民老薛说,“我们一大家20多人,往年都是饭店订购年夜饭。今年可能是疫情影响,发现许多饭店取了消年夜饭订购,现在不缺吃不缺穿。一家人在微信群里一起团聚,热热闹闹、简简单单地在家吃个年夜饭,不浪费不奢侈,年味儿照样浓。”

岗位过年彰显新境界

“我们已经习惯了岗位上过年,怎么过年对于我们来说,不需要选择。”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国网吕梁供电公司输变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班长侯勇才这样说。

对一些人特殊岗位的人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过年。侯勇才就是这样一个习惯了特殊岗位过年的人。为了让广大群众在春节期间点亮万家灯火,让市民过上祥和幸福年,每年春节期间,侯勇才和他的“吕电小哥”共产党员服务队成员都要忙碌在值班岗位上。他们在寒风凛冽中翻山越岭、走街串巷,只为点亮万家灯火,为企业安全生产排忧解难。这支由5支小分队共150名队员组成的“吕电小哥”共产党员服务队,热情体贴的服务早已经铭记在群众心里。侯勇才说,他们5个班组要负责全市山上9个县160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每个班组5个人。每年除夕到正月初八,他们都要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值守,遇到特殊情况要立即赶赴现场处理。遇到雪天,冻得手机都没有信号。目前已经发现几个采空区,全部排查处理完这些安全隐患,至少需要工作到春节前。

对吕梁高级技工学校樊连枝老师来说,在备考省市和国家级技能大赛的紧张学习中过年也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前几天刚结束的第三届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樊连枝老师与吕梁高级技工学校的另一位老师合作,获得了工业4.0项目技能赛三晋技术能手双人赛第一名,令全省的参赛选手和在场的专家评委对吕梁高级技工学校刮目相看。为了迎接春节后2022年举办的国家技能大赛,她准备利用春节过年的“空闲”时间备考学习,给自己学习充电,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国考项目和程序要求,提早做好备考工作。

樊连枝老师介绍,最近几年的春节过年,她们都是在紧张忙碌的备考技能大赛中度过的。2019年腊月,春节放寒假后,学校餐厅停止营业,她就亲自为学生下厨做饭,保证了学生愿意利用春节期间全身心投入正常训练。正是高强度的训练,使学校师生的操作技术和熟练程度突飞猛进,在近几年的省市级大赛中屡屡获得优秀成绩,学生白辉辉等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家还是那个家,“家人”的内涵已然扩大;年夜饭的味道没有改变,吃年夜饭的形式正在改变;年依然要拜,但拜年的途径更加多元;“春晚”必定还要延续,但“春晚”中每个人不仅是观众,还可能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