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承蒙主编厚爱,《吕梁日报 ? 三川河副刊》连续登载了我的十几篇《写“序”琐记》。琐者,碎也。片片断断、啰啰嗦嗦的,碎片式地介绍了写“序”的一些粗浅体会。如今翻出来细看,总觉得有头无尾,言犹未竟。近日又拟一文,作为《写“序”琐记》的结语。
结语该说点儿什么呢?只想说一句:“进入书里来,跳出书中去。”
意思十分明白,就是写序先要“进入书里来”,进入所序的著作里来,阅读、品味,识著作之精,得著作之要,会著作之意,赏著作之美,为写序储材备料,积情蓄势。这是十分必要的,就像要烹调一道美食,必先要准备食材、调料等一样,必不可少。
然而,只“进入书里来”是很不够的,还得“跳出书中去”。就是不能只拘囿于所序著作,而要“跳”出来,站在所序著作之上,俯瞰,通揽,扫描,思考。只有这样,只有在此时,才能调动思维、理清思路,高屋建瓴地提炼中心议题,确定围绕中心议题的观点,进而谋篇布局,开始写序。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阅读、学习、概括、提炼的过程,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一个审美鉴赏、审美感悟、审美判断、审美抒情的过程。
这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交叉的升进过程。哲学里有一个规律,叫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说唯物辩证法发展规律的,强调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多么形象生动的规律啊!运用在思维、思路上,也是比较贴切的。须知,在思维过程中,这“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同时发生、交叉升进的,且升是像螺旋一样,迂回的;进是像波浪一样,曲折的。不断迂回曲折地升进,便在坐标上形成一条升进的曲线。对于写文章来说,这条曲线,便是交叉思维,不断升进,逐渐深化,所形成的“文思”的形象轨迹。所谓“思路”是也。
说白了,为某个人的著作写序,其实就是读书、学习、应用、写作的实践行为。不是吗?人家苦心孤诣地几经积累,著而成文,肯定是在某个领域或某一方面学有所成,感有所悟,才写成著作出版面世的。你为人家的著作作序,要通读原著,这不就是读书学习吗?何况为了序文写得精彩,还得参阅学习有关资料、有关经典著作呢!
记得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中,有这样一段精辟论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陈善所论之“读书法”,很有普遍意义,借用在作文写序之法上,也是十分有用的。一入一出,知入知出,尽得读书、写作之法。读书学习的目的,大抵主要是为了应用。而写文章,则是应用的主要表现。其玄妙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在自己读书、学习、写作、应用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味得到。
诸君若有兴趣,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