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在失望和绝望中寻找希望

——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 卫彦琴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作为新世纪中国平民文学的代表,既完成了对新时代中国乡土世界题材的挖掘与探索,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建设的巨大成就与人们的生活转变,表达出对“人生而孤独”的深刻理解和人天性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结的友情观。全书情节简洁,笔触细腻,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质朴洗练又蕴含处世哲理,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 ,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故事的中心人物杨百顺,想上学却被父亲用假抓阄给“欺骗”了,因而对父亲深怀芥蒂。16岁的他就离家出走,剃头、杀猪、种菜、挑水、扛活、蒸馍穿成了一串艰辛,杨百顺被动而又随意地改写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内心没有可坚守的东西,可以因为现实的利益而随时改变信仰。即使是自己的姓名,为了生存他也可以毫无波澜地随意更改:跟着老詹信主后先改名杨摩西,入赘吴香香后又改名吴摩西,最后改为罗长礼。一路走来,杨百顺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生活目标,也没有一种始终坚守的礼制,一切皆由现实的利益所左右。只有最后的一改,才算有一些怀念少年时代梦想的因素。

小说描绘了中国近代以来,生活在河南延津一带的四代人的生活群像。书中有100多个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颇具身份的官和东家,但更多的是出身普通的平民,如卖醋的、卖豆腐的、打更的、打铁的、剃头的、教书的、杀猪的、染布的、算命的、喊丧的、劈竹的、弹棉花的、赶大车的、打银器的、烧锅炉的等等。他们各有特色,各有故事,但共同的是,他们都承载着一种孤独与寻找的使命。其实,人物数量有多么庞大,人物关系有多么纷杂,故事情节有多么热闹,人物在时光的洪流面前就有多么渺小,人物命运底色里的灰暗就有多么浓重,人物内心就有多么荒凉。正是这庞大的人物数量集结成的不是温暖而是寂寞,才使真正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因为无法打开彼此的心门或者因为缺少共同的认知而分外孤独。

知心人的一句贴心话,能顶别人的一万句。然而找到知心人并不容易,古人都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这种知己的难能可贵。于是这种寻找,往往也伴随着失望与挫折。但正是这种不懈的寻找,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沉重。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河南延津县也是作者的故乡,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在僻静的乡村,无论是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还是地方的领导者,每个人都在孤独中寻找心灵的解脱,都始终在寻找着那个能够理解自己、能够让自己敞开心扉的人。

该书以老杨一家四代的奇特经历为主轴,旁生出其他角色的故事。主人公就是老杨的二儿子杨百顺(出延津记)和杨百顺继女的儿子牛爱国(入延津记)。小说用了一种叫“镜像”的写作手法,如上部的杨百顺和下部的牛爱国、上部的吴香香和下部的庞丽娜。杨百顺因为生活困苦尤其是妻子的背叛出走延津,一路辗转定居咸阳。曹青娥被卖到了沁源,她的儿子牛爱国也因为妻子的背叛,出走沁源,回到延津寻找当年杨百顺留下的话,也在寻找着自己生命的意义。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人对回家的渴望是叶落归根的归属感。《史记·屈原列传》说:“人穷则反本”,当一个人在异乡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就想要回到家乡,回到熟悉的地方,寻找一份踏实与安慰。但是,家有时候也会让我们感到不适,感到自己的灵魂无所安放,于是我们又想出走远方,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一份心灵的宁静感。一进一出,实则都是在寻找可以被理解和支持的环境。读完这本《一句顶一万句》,我脑子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人这一生,心灵总要经历一次次的出走与回归,我们的心灵有无最终归宿?如果有,它的最终归宿又在哪里?

刘震云将乡村社会关系分为两种——说得着的与说不着的,是对农民精神世界里表达空间的开拓。像吴摩西和吴香香这样的夫妻,要么沉默不语,要么一说就呛;而像牛爱国和章楚红,以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却又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刘震云以此作为小说的主线,在别人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从大家熟悉的地方着手挖掘其背后鲜为人知的蕴蓄,用一连串荒诞但又似乎合情理的故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奇特缘分,激发我们对生活深层次探讨的欲望。

维特根斯坦曾言:“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常用的沟通工具,但语言有时候也会成为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的媒介。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两个人如果没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就无法理解对方言语背后的意义,也就无法做到情投意合,久而久之便会渐行渐远。乡土社会常用口头交际,少有文字书写。因此,一个人的一句话,通过流言传到另一个人耳朵里,中间又经过几个人的掺和,最后很可能面目全非,被不同认知水平的人传为相反意义的话,从而“一句顶一万句”。所以,一句话,说什么,怎么说,成了乡土社会的重大命题。刘震云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推向极端,将说话变成人与人唯一沟通的桥梁。由此,很多心意、想法便被语言的隔阂所阻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寻找和孤独便伴随着人的一生。

《一句顶一万句》中彰显出的不仅是追寻难与百事哀的平民生存权斗争,而是由此引发的以人为主体所显现出来的梦想追求。小说试图从以杨百顺为首的小人物的命运变迁中去寻找破解孤独的钥匙,展现人类孤独的共通性。当我们理解了孤独,接受了孤独的事实,孤独也就不再是生命的畏惧和绝望,而是一种新的希望。

孤独是一杯深夜的咖啡,苦涩中带着一丝温暖;孤独,也是一片秋日的落叶,随风飘零却不失优雅。它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也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更是自我塑造的历练。上学的时候,我喜欢在同学们打闹时,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安静地读书;长大后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我也常常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它不是被遗弃的绝望,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仿佛在人潮汹涌的街头,我是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的繁华与喧嚣,享受着难得的清醒。我想,孤独不是永恒的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体验。它像是一场旅行,让我们在独自行走中,发现自我,理解自我,陶铸自我,最终超越自我。在孤独中,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成长。最终,我们会发现,孤独并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份礼物。它让我们有机会去探索内心深处的宝藏,去体验那些只有在孤独中才能体会到的深刻情感。在孤独中,我们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精神富足了便不会惧怕孤独,认知提升了便不会高估人情,内心坚韧了便不再害怕变故。我想,心灵如果真的有归宿,那便是这一份身在其中的领悟和热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