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非遗

岚县八音:晋西北的民间音乐瑰宝

□ 牛玉清

在岚县,无论是婚丧嫁娶、周年满月,还是开业庆典、乔迁祝贺,都离不开一支高亢嘹亮的八音队助兴,曲调或气势磅礴响彻寰宇或婉转悠扬扣人心弦,喜事上它热烈奔放豪情万丈,丧礼上它哀婉低沉如泣如诉。器乐不过笙、鼓、镲、唢呐、二胡,人员不过李四张三赵六王五,但吹的吹打的打、吸的吸拉的拉,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千百年来,通过一代又一代八音艺人的传承,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存在,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人民的情感。

岚县八音可以回溯至魏晋南北朝,那是一个中原动荡、民族迁徙融合的时代。锣、钹、唢呐等乐器从西域远道而来,在这片土地上与本土音乐元素相遇,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与磨合,这些外来乐器与岚县当地的音乐风格相互交织,最终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间吹打乐——“八音会”。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交融史,见证着不同民族文化在碰撞中绽放出的独特光彩。

儿时,老百姓口中最负盛名的八音艺人当属保成和王喜子,据说二人均可连续吹奏十多个小时而不休息,被老百姓封为“唢呐之王”,又名“吹塌天”。对二人的艺术造诣,老百姓用最朴实的话语评价过:“和尚礼生保成的响工”,从高端事务上给予了保成无上的荣耀;“簇崭新唢呐铜咀子、民间艺人王喜子”则从大众的角度给予了王喜子至高的荣誉,二人在吹奏的功夫以及艺术的造诣上旗鼓相当不分伯仲。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岚县八音也并未固步自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积极拥抱现代元素,传统的民间八音中融入了电子琴的灵动、架子鼓的激情、二胡的悠扬以及手风琴的浪漫,还增添了男女歌手的深情演唱。这种演变不仅丰富了岚县八音的表现形式,更让它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上世纪八十年代,岚县八音代表性人物刘计林八音队,代表吕梁地区赴省城演出,大获成功,后又赴日本、苏州等地演出,均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好评。如今,岚县八音艺人更是人才辈出,老中青少四代艺人争奇斗艳,足迹遍布晋陕蒙等地。

以前,岚县民间八音所使用的唢呐,大多出自当地艺人之手。这些饱含着匠人心血与智慧的唢呐,吹奏出的音色别具一格。既有陕北黄河沿岸音乐的深沉厚重,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出;又兼具晋西北黄土高原音乐的豪迈奔放、高亢激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这样独特的音色,使岚县八音在众多民间音乐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在热闹非凡的庆典上,还是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都能凭借其独特的音乐魅力,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弦。

当岚县八音奏响,那磅礴的气势,如同黄河汹涌的波涛,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在盛大的社火表演中,八音班子一亮相,便成为全场焦点。主奏的唢呐率先发力,那高亢嘹亮的声音瞬间穿透人群,仿佛要刺破苍穹,将心底的豪情尽情宣泄。紧接着,笙、钹、镲、锣齐鸣,大锣沉稳的轰鸣、小锣清脆的敲击、钹的铿锵碰撞相互交织,好似千军万马在广袤的原野上奔腾,踏出震撼大地的节奏。架子鼓、电子琴、二胡演奏者们全身心投入,脸上溢满了专注与热情,手中的乐器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吹唢呐的艺人腮帮子高高鼓起,额头上青筋暴突,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力量与情感,整个演奏现场,乐声震耳欲聋,各种乐器的声音紧密配合,时而如排山倒海般气势恢宏,时而似山间清泉般细腻婉转,在高低起伏之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岚县八音的独特魅力。

围观的群众被这热烈的氛围深深感染,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孩子们兴奋地在人群中嬉笑奔跑,大人们则全神贯注地盯着舞台,脸上洋溢着陶醉与赞叹。在这激昂的音乐声中,人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琐碎与烦恼,沉浸在传统文化带来的震撼与力量之中,感受着心灵的洗礼。

岚县八音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除了传统的单吹双吹,还有令人称奇的鼻孔吹、扒脑吹、丢哨吹等独特表演方式,有时再配以管子和口哨,深沉激昂中不乏婉转嘹亮。这些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不仅展示了艺人精湛的技艺,也为观众带来了新奇独特的视听体验。

2014年,岚县八音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意味着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岚县八音,目的就是希望这一民间音乐瑰宝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承下去,继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