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佛堂峪村
村容旧貌换新颜 乡村振兴谱新篇
□ 本报记者 刘华
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让百姓出行更方便;一间间新砖房拔地而起,让村民住着更安心……这一幅幅农村新貌,正是临县佛堂峪村脱贫攻坚的成果。
位于离临主干线的佛堂峪村原来是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的农业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
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要先行,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硬件支撑,佛堂峪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坚持把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作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
在临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佛堂峪村翻新了村委办公场所,设立了便民中心、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纠纷调解室,建造了2000平方米的大型农耕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新修了村级卫生室、田间路、村河坝,新建了污水处理站,在村内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农网改造全村覆盖顺利完成。整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修建了两口500米深的大口井,实现了安全饮水全村覆盖。光伏+中药材基地完成了金银花、艾草种植,促进了村民本村就业。
佛堂峪村以“村美、院洁、水清、路畅、田绿”为总体目标,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村委制定了保洁员工作责任书,制定了详细的绿化养护计划,并且不定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通过实施爱国卫生运动长效管理机制,佛堂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5月,为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省农业农村厅选派工作队进驻佛堂峪村,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我们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真是为民办实事的好队伍,他们白天下田间到地头、进农户拉家常,嘘寒问暖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晚上还要开会、做规划,下雨了在村里巡查房屋有没有被破坏,村民有没有危险,像我们这种年纪比较大的人,遇到事情不找儿女,都是直接找村委帮我们解决。”佛堂峪村的村民刘成有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乡村振兴暖人心,法治社会民安乐。2021年12月,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宪法进农村”主题活动在佛堂峪村举行。“这次活动给我们发放了书籍、肥料、农药和农具,邀请专家进行养鸡、养羊、养蜂和中药种植技术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了法治的重要性。”刘成有说。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佛堂峪村科学谋划,探索创新,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先行先试,稳妥推进特色示范点建设。
在山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支持下,佛堂峪村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开始建造鱼菜综合种养示范项目,利用盆菜分离的养殖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菜的品质,还能实现一盆双收、一水两用,通过个体承包的形式,带动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村民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就是幸福生活的最好证明。佛堂峪村将继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