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读《诗》笔记14

最早的情诗

□ 白军君

2022年07月17日 07:40:53 编辑: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后,着手修订前人的诗歌,这些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的诗作叫孔子犯难,经过深思熟虑,孔子对内容进行了分类,依音乐为凡例,把风土之音归在“风”诗,把朝廷之音归在“雅”诗,把宗庙之音归在“颂”诗。而在编辑“风”诗的时候,孔子真的是煞费苦心,深感责任重大,他自觉地希望把自己的诗学理念和他对周礼的恢复通过结构上的编排清晰地呈现给后人。几经推敲,最终决定把《关雎》排在显赫的卷首,让开卷之作担当起独特的诗学使命和教化初心。

整部《诗经》,《关雎》为首。这是孔子颇有意味的结构安排。两千多年来,探究《关雎》内涵的文字不可胜数,就连朱熹老先生都发出《关雎》“文理深奥”,“只可熟读详味,不可言”的感叹。可见孔子独具的匠心所在。

我以为,孔子把《关雎》置于头题,其目的就是叫后人“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他把两性情欲作为君药,把求而不得作为臣药,把含蓄和忧郁作为佐药,把审美作为药引,熬制了一剂诗歌销魂散,直叫三千年来的读者备受相思煎熬,生死相许。

《关雎》是一首浅显易懂的情爱诗,四字成句,语言平实,意义单纯。细品才知,它在直简处伏了心曲,畅白处埋下隐晦。开笔四句写景造意,是一幅水鸟沙洲图。天空飞翔着“关关”和鸣求偶的雄性雎鸠,地面是一派恬静的沙洲,水波荡漾,上浮左右摇曳的荇菜,朦胧里是“左右采之”的“窈窕淑女”。你看,这个画面很日常,它唯美,意境温文静谧,但它营造的气氛却十分紧张,这紧张的气氛来源于天空的雎鸠,对鱼来说,雎鸠是一种猛禽,它是夺命的猎手。“关关”声声,既是求偶的热切,也是食鱼的急切。写到这里,“雎鸠”这个意象完成了“食”和“色”的双重功能。《诗经》中“吃鱼”隐喻两性合欢,这种高超技法就这样被诗人悄无声息地运用到不着丁点痕迹。“雎鸠”的求偶饥渴正是“君子”的情爱饥渴,我们真的为“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专心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捏一把汗,她身处危险却浑然不知。接下来,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君子没有冒犯淑女,甚至没有靠近淑女一步,而是回家蒙头睡觉去了,尽管“辗转反侧”,却连一句戏谑的言语挑逗都没有。君子不是雎鸠,他只是好逑,他不是猎手,他的办法仅仅是无奈的、痛苦的“思服”。从诗歌的风格上说,这就叫含蓄蕴藉,从诗歌的气质上说,这就叫温柔敦厚,从诗歌理论上说,这就叫“思无邪”。我尤其喜欢“在河之洲”一句,究竟洲(暗喻淑女心事)在河的哪个位置,方位是不确切的,可就是这方位不明的“河之洲”才能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这和《蒹葭》“在水一方”在写景造境上是一个写作路数,正是语义的不确定才潜在着悠远的审美况味。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么漂亮,她“勾引”你心旌摇曳、辗转反侧,它超越了道德,只在审美的层面叫你悦目赏心。这种阅读效果首先来源于书写时的节制,拿孔子的话来说,叫“乐而不淫”。

《关雎》共五章。第一章写一位窈窕淑女在河之洲,君子看见了淑女,心里暗想,她就是我心中的理想对象。第二章,淑女动了起来,她优雅地采摘荇菜,君子白天想她梦里梦她。第三章,是君子的主场,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第四章,淑女又登场,她还是采摘荇菜,君子的幻想更进一步,俩人弹琴奏瑟亲密无间。第五章,淑女依旧采荇菜,君子在想象中,敲锣打鼓完成了迎娶淑女的心愿。

这是内容。结构上,五章之间交互缠绵,绕作一团。

这一剖析,诗歌的脉络清晰起来了,《关雎》表面上是一首恋情诗,骨子里,它是一篇论述爱情观、婚姻观的诗歌。它以君子的情爱渴望(也可称作情爱追求)为内驱,是宣扬男女平等、相互尊重,讴歌情爱自由的主旋律作品。

说这个话,我有足够的理据。荷尔蒙强烈而烦躁不安的求偶猛禽雎鸠与追求爱情的君子构成一组类比:君子爱有分寸,遵从礼数,温文尔雅。这叫什么?文明。自此,把人与动物在情爱取向上彻底区别了开来。君子和淑女同样构成一对类比关系。女子要人样好、人品好,心地善良,而且还勤劳。这其实是孔子圈定的理想女性标准。诗歌重点写了君子求爱的过程,虽然只是淡淡的一句,千万不要小看“求之不得”,这一句顶一百句。接着写君子在苦痛中的煎熬表现:“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能说什么吗?完全可以,这说明君子没有死缠烂打,纠缠不休,说明君子对淑女葆有应有的、起码的人格上的尊重,对淑女的情感选择给予了足够的自由。在一句“求之不得”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东西,隐藏着孔子鲜明的爱情观:爱是相互的、平等的。还有一个婚姻观:彼此相爱给予对方自由是幸福婚姻牢不可破的坚实基石。同时,孔子给中国抒情文学定下了写作学调性:气质含蓄、乐而有度,符合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