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人间自有真善美

——张金厚散文人文情怀赏读

2022年09月14日 10:31:09 编辑:

□ 李喜平

散文作家张金厚,评论界给予的评价是:我省新乡土散文的代表作家。

我理解:乡土,就是坚持以自己生活的土地为创作基础和创作源泉;代表作家,就是用自己的实力和成就,成为我省新乡土散文的中坚力量,是众多的散文作家中的佼佼者。我们知道,他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长期扎根山乡 ,情系乡亲,他的散文,坚持在描绘乡村田园画卷和乡村人物长廊中出新。

在金厚的散文里 ,有身边事务的妙谈,有生命经历的回味,有悲剧人生的揭示,有历史人物的缅怀,有当今时事的感慨……综观他的作品,都是在着力揭示人性中最共同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和责任。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正是他乡土散文的出新出彩之处,构成了他散文的灵魂。

对亲人的敬意,对乡人的怜悯,对地域人物的崇拜,是他乡土散文的鲜活内容;善于从平凡的事物和平凡中人物身上,找准人性的亮点,写出自己最独特的感受,是他散文的创作特色;感恩之心、怜悯之心、敏锐感,是他人文情怀的真实坦露,成为他散文的突出美点。

感恩之心。作者有着童年的创伤与成长的艰难,遭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悲伤与苦难,过早的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欣喜的是,他处处受到了亲人的呵护与乡邻的帮助,由此,在他的视野和感受里,这些人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都是情感丰富的常人,更是品德高尚的好人,更是他苦难人生的贵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呈现着一个好人世界,从而塑造了他的感恩之心,用一种善良的心怀去感受人间的美好。

爷爷是好人。在《一张账单》里,通过描述他家的不幸遭遇及家庭变故,详写爷爷的心灵悲苦与一向要强,表现爷爷的亲情至上。账单不仅仅是一家辛酸苦难与无奈的真实记录,更是爷爷坚强意志的真实凸现。特别一个场景描写,着实摧人落泪:为了给孙子治病救急,一向威严的爷爷,“一进门不说话就要给我下跪!”,而且,老泪纵横,不断哀求,“我家就这一点希望了,孩子有个三长二短,我也不活了”,为了救孩子,爷爷的尊严自损,突出了亲情的无与伦比;在《有关棺材的故事》里,爷爷为自己百年之后,有一幅体面的棺材而处心积虑,一副棺材,是爷爷苦难人生中最后的荣耀。爷爷一生置办过四幅棺材,给爷爷的爹娘,给早逝的妻子和儿子,轮到自己却无能为力了。幸亏爷爷的女儿送给爷爷一副棺材,才解决了爷爷的后顾之忧。然而,无奈孙子要订婚,苦于没钱,全家一筹莫展。这时,爷爷果断决定:卖棺材变钱。为了孙子的婚事,爷爷连自己最后的体面也置之度外,突出了爱心与责任是他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奶奶是好人。就在这篇散文里,因孙子的婚事缺钱,在爷爷要卖棺材,孙子要不结婚,相持不下时,奶奶暗地里卖掉了她“爱了一辈子的”银首饰和耳环(且是娘家陪嫁的),难题才迎刃而解 。一个妇道人家,在爷爷和孙子不知情的情况下,果断处置(且为后奶奶)。寥寥数语,一个深明大义的奶奶形象跃然纸上。

父亲是好人。《一根拐杖》写了父亲潜意识里的亲情与孝心。即使父亲懵懂癫狂,也未曾忘记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散文在写父亲准备拐杖材料时的精心挑选,在与蛇搏斗时的勇敢灵活,在给父亲交付拐杖时的温情清醒,道出了亲情的无穷威力、孝心的不可泯灭,甚至可以爆发出无穷的智慧、果敢和力量。

乡邻是好人。脾气不好的堂叔每天为金厚准备两筐玉米茬,供六岁的他拾取;就连爷爷的死对头,官司打到乡里县里省里甚至北京的远方堂叔村支书,也网开一面。因金厚为爷爷治病,剥村里桑树的皮 ,老支书只是善意提醒,让他“不要只在一棵树上剥皮”。

用感恩之心去看世界,则处处是好人;去回味自己的过往,则事事受感动。金厚正是在浓浓的亲情、族情与邻里情中成长起来的,他深刻体会到人间真情的弥足珍贵。因此,在他回味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处处在讴歌真善美,文字中体现着人性的温暖、闪现着人性美的伟大光辉。正如他所说的,他的散文,并不是为了展示家庭的不幸与痛苦,而是为了揭示人物情怀,歌颂人间大爱。

怜悯之心。金厚历经磨难与苦难 ,得到了亲人的关怀和邻里的帮助,因而,他对亲人与邻里,总会由衷的流露出赞美、热爱、认同和怜悯之情,对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寄予着希望,充满着关切。特别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农村振兴与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满满是严肃的思考,表现出他的平民心态与民生情怀。

他的这类散文,真实地记录着乡人的生存处境与命运沉浮,用自己的艺术笔法,勾勒出农村大变革时代的普通民众生存命运的真实轮廓与进程,反映乡亲的真实心态与情感,突出其散文的写实性。

《诀别》,反映一个村子的整体搬迁。写故土难离,描绘乡民搬迁时对故土的依依惜别之情。反映了在人口城镇化的浪潮中,农民的困惑与迷蒙,以及他们的阵痛,更多的迷惘。

《六叔要逃亡》是《诀别》的姊妹篇,写农民上楼后的种种不适应。衣食住行都给他们造成了麻烦,蜗居在楼里,无事可做,活得“不但费劲, 还费命”。所以,六叔执意要离开,宁愿回去住窝棚,写农民住楼房后的困惑。

《故乡不是风景画》,写出了大变革时期,农民及农村的变化。首先写农民心理的变化,从村妇的涂脂抹粉,到农民舍弃老屋,住宅新修在公路两边,表现农民对城市的向往与仿效;其次,写对农村发展的展望,详实叙述一个说不准“三”和“四”的发小,对生活的自我经营:一个农家小院的生机和活力,给农村的发展展示了一抹光明的色彩,如此发展,农村肯定也是大有可为的 ,这是对乡村振兴的展望与田园风景的展示。这些“风景”描绘,是作者对乡村如何振兴的客观态度。如此发展,故乡也就成了风景画 ,是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化。

生活是散文的泥土与肥料,是散文的家乡和故土 。作者从未离开过家乡,与农民息息相关。因而,在他的笔下 ,体现着他在乡村的存在感,体现着对社会大变革时期,对乡亲的生存与发展,对农村的振兴与繁荣,自己的见解与艺术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路历程,那就是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关注,是对农村振兴的热切期盼。立足山乡 ,直面现实,浓郁的民生情怀是金厚散文的一大亮点。

敏锐感。在金厚的历史散文里,他有着敏锐的经验方式,善于借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说事,从中挖掘中华文明,歌颂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石窟背后有座山》,写了北魏人的心高气傲,开放而豁达的心怀以及文化认同,重点反映他们“文化治天下”的事迹。五代皇帝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一张蓝图绘到底,创作了璀璨的石窟文化——大同云冈石窟。表现的是统治者以江山社稷为重,一脉相承地企图用佛教治天下这样的持之以恒的坚持。

《安国 安国 何以安》,叙述于成龙在安国寺发奋读书,一举成名的历史事实,最终成为天下第一廉吏。突出读书成就未来,塑造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风范。

《那一袭长长的红色道袍》,写饱学之士与旷世奇才的傅山先生,“聪明一世,糊涂一世”的悲剧人生。在先生的身上,闪现着“忠和义”的人格光辉,也表现出不识时务的人生惨淡。说明个人的命运一定要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变化,否则,将是历史的牺牲品。

《孟门 千年不衰的大气场》,描写孟门人在历经坎坷中,在兴与衰、荣与辱、贵与贱、富与贫的千年挣扎所表现出来的气场——生生不息的创造。

在作者的笔下,历史人物都活起来,在他们身上,蕴含和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之美——坚持、勤奋、忠义、坚韧……这些包含传统美德和现代精神的优秀品质,正是我们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中应具有的精神风貌,作者“为时而著”的创作初衷以及使命感、责任心显而易见。

我们看到,从家人到乡邻到历史人物,他善于从大处着眼, 细处着墨,找准扣人心弦的东西——人性的真善美,用自己的艺术眼光,加以聚焦和放大,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于细微之处见真情。于是,在散文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呼之欲出,歌颂人性的向善向美,构成了他散文的主旋律。

文学就是人学。从金厚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轨迹去考察,我们更体会到作品与作者的内在关联性。他的散文是他人生的真实记录,是他心、志,情,行的生动体现,是他善恶观的真实坦露。

金厚散文,是世情人情亲情的大荟萃。读金厚散文,阅读的是人情世故,品味的是人性的真善美,涌动的是至亲至爱的人间真情。

无独有偶,金厚是我省新乡土散文系列丛书的入选作家,丛书选编的他的散文集——《故乡不是风景画》新近出版,一睹为快,在他的这部散文集里,我文中所列举的篇目都有,可见大家的感受所见略同。选编者和一个普通读者的不谋而合,更佐证了金厚散文在写人方面的独特优势。

人生看得几清明,繁华落尽见真淳。我们相信,花甲之年的金厚,凭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的生活体验,广阔的艺术视野,娴熟老练的笔法,志在千里的精气神,在以后的散文中,必将更为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定会有更多的情真意切、文笔优美的佳作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