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编纂《临县乡村记忆》,涉及到了大禹乡马蕊坡村,经过调查,这个仅有534人的村子竟有很生动的红色事迹,值得我们记载、纪念——
抗日英烈刘兴邦
在马蕊坡村,有刘兴邦烈士的侄儿、侄孙们于2004年在其壮烈牺牲的六十周年之际,在他坟前竖起的一通青石墓碑,其碑文曰:
“叔考尊翁,民族精英。生逢乱世,性笃忠贞。忧国民之危难,疾日寇之侵凌。捐身家以浴血,舍性命以践行。故尔,宣传抗战,组织民众;武功游击.机智英勇。探敌情巧周旋,反扫荡猛冲锋。令日伪奸丧胆,励工农兵振奋。扬中华之威严,赢抗日之全胜。已矣哉,家园前惨遭毒捕,沙家墕凛然就义!一腔血汇入黄河,青春魂铸进长城。命短暂如流星,光璀璨赴灵台。斯在国已垂册,为我先定永怀。”
抚摸这块石碑,听村民们讲述刘兴邦烈士的抗日事迹。
1921年,刘兴邦生于临县马蕊坡村一个勤劳正直的农民家庭,年幼受父兄辈开明豪爽言行的熏陶及兵荒马乱社会的影响,形成了懂理明义、怜贫惜弱和嫉恶如仇的品性。十五六岁时,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队伍胜利到达陕北,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如电光石火般传到一河之隔的临县,他和多少有志青年一样为之热血沸腾。在和一些进步人士的接触中,使他忧国忧民的觉悟迅速提升。1937年,日寇大举侵华,义愤填膺的他义无反顾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力所能及的募粮募钱支军支前。1938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已成为附近有名的抗日积极分子。
1940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成立后,因抗战需要,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县。刘兴邦被选拔为临南县政府通讯员。选拔为通讯员后,刘兴邦充分发挥了自己行动敏捷、办事干练的特点,经常穿梭在临南各地,送公文、传报告、搞联络,干得十分出色。多次受到高闻天、郭锡兰等多位领导的表彰。
1941年到1942年,在日军使出“治安强化”“分割蚕食”的手段下,临南县境内抗日形势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日寇到处构筑碉堡,还在南临周边的寺圪垯、石门墕、汉高山及离石的峪口、圪洞设置据点。日伪军三天两头四处烧杀抢掠、民众苦不堪言。为了遏制敌人的嚣张气焰,减轻人民的灾难,临南县根据晋绥三地委和三军分区指示,成立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武工队由觉悟高、意志坚、身手矫捷的青年组成。刘兴邦作为县政府工作人员,如愿以偿,成为第一批能与敌人直接战斗的武工队员,并被派往地处日寇众多据点中心位置的曹家山村公所。从此他身藏手枪、手榴弹,心怀“反蚕食、反维持”、清特除奸、围挤敌人的责任,利用发动组织群众集结行动和单打独斗相结合的战术,在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中演绎自己传奇闪光的人生。
1942年春季的一个晚上,月黑风紧,刘兴邦要摸黑去车赶村联络农救会,不料在尚家圪垛村头一段依壁临沟的狭路上与日伪军遭遇,无法回避,竟被逮住。敌人将他五花大绑拉上急走,到了马蕊坡村也没停顿,直接踏上村东头去汉高山方向的山道。这是一条紧临深山沟的小道,黑夜,敌人根本不敢快走。刘兴邦对这一带地形了如指掌,走着走着,他一下挣脱敌人拉着他的绳索,纵身飞向沟下。原来在这路畔下三丈多处,有一个雨水冲刷出来的凹台,台上还长有一棵小杏树,小时候他和孩子们经常光顾。落地时他趁势用脚蹬塌凹台边的一大块土,土块顺着陡坡在夜色里哗哗往下滚。慌乱的敌人顺着响声放了一通枪,以为摔不死也给打死了,骚动了一阵后走了。
在1942年腊月的一个凌晨,企图大举扫荡的日寇派出的先遣队,突然摸到了村头一处作为哨所的院子外,正在执勤的刘兴邦和民兵臭宏觉察外面异常,他吩咐臭宏走窑洞侧面的小道出村观察,自己把腰间的手榴弹袋束紧后向大门冲去,不想一出大门竟被暗藏在门边的一个敌人拦腰抱住,机警的他一弓腰、一转身,把身上的老羊皮袄脱给了敌人,待敌人回过神来,他已利用熟悉的地势跑得没了踪影,很快他和臭宏在村畔的坡上会合,不一会响起两声响亮的手榴弹爆炸声,随即一垛柴禾在夜空中燃出熊熊大火。村上和邻村的人们得到消息后马上疏散,使鬼子的这次行动完全扑了个空。
1943年秋,曹家山村公所接到深入侦探圪洞据点日军近日频繁调动原因的命令,刘兴邦自告奋勇、只身领命。到了圪洞镇,很快就了解到,因峪口一带“维持”局面吃紧,自认为太平的圪洞据点抽调部分日伪驰援。太阳落山时他信步转游到东头一座碉堡前时,只见一个斜衣歪帽的伪兵一边走出碉堡,一边回头说:“出去有点事。你一个人守一会!”心雄胆壮的他灵机一动,闪出想进去看一看的念头。他把乔装的衣帽墨镜装饰一下,大摇大摆走了进去。一个面黄肌瘦、夹着一支烟吞云吐雾的半老伪兵一下从板凳上站起:“你是谁?要做啥?”“难道就你一个人吗?皇军让我来查看一下!”他理直气壮地一边说着,一边顺着阶梯上了二层。见地上放了一只行军折叠床,旁边立着一支崭新的轻机枪。他毫不迟疑把弹夹卸下,和枪一起放在床单上,三两下包裹好,提着下了一层。趁那个伪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他掐住咽喉不一会窒息,他绕近路从车道崖翻山上了七里山。大功告成的他坐下舒了口气,起身把路边的一根木头电话线杆撂倒,电线折断。随后取出那支机枪,装上弹夹,对空“嗒嗒”放了两响。不一会圪洞方向就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枪响和杂乱的狗叫声。当他把缴获的机枪摆在区公所,并简要叙述了这次圪洞之行时,同志们无不翘指称赞他真是孤胆英雄。
马蕊坡村地处寺圪垯和汉高山之间,是南北据点敌人往来调动的必经之处。在马蕊坡村长大的刘兴邦,对这里人惯马熟,地形熟悉,于是武工队领导安排他主要负责这一带的除奸反特工作。他先后三次率领武工队员与马蕊坡村周围的民兵到离石方向通往临县的公路咽喉要道壕子墕破坏公路和电话线。每次往返几十里,他们选择的都是翻山跳沟的羊肠小道,天黑前隐藏山上,半夜冲下山把公路下面的过水涵洞撬塌,将路边架设的电话线拽掉。咬牙切齿的敌人沿公路反复追查毫无头绪。
马蕊坡村一带的抗日活动,令敌人既胆战心惊又恨之入骨。刘兴邦的行为也引起日伪军的注意,千方百计想拔掉这个眼中钉。
1944年,二战形势的巨变使德意日法西斯预感到末日来临,侵华日军在占领区展开垂死的疯狂挣扎。农历四月初八,天阴沉沉的,盘踞在寺圪垯的日伪军制定蓄谋已久的定点清剿计划,把当地的几个汉奸全部纠集上,出动了大量人马,一大早就朝马蕊坡方向扑来。得知盘踞在寺圪垯的日伪又大量出动,武工队立即派刘兴邦、刘福厚两人前往应对。此时,刘兴邦领着另一名后大禹村的武工队员刘福厚,正好在马蕊坡村宣传、动员群众对日反击。当知道上级的指示后,他俩马上组织村民向村外隐蔽分散,最后一小部分老弱妇幼在他们的搀扶下向村边的山沟跑去,敌人已合围上来。刺耳的枪声此起彼伏,人群中一位老人的脸颊和一个妇女的前额被子弹击中,鲜血直流。此时他俩说什么也不能离开乡亲们了。很快鬼子嚎叫着扑了上来,把人们赶到村前的一片空地上,追问武工队和民兵的下落。在场村民无人吭声。这时,附近柳树墕村的一个汉奸认出来刘兴邦和刘福厚,凑向日寇嘀咕了几句后,几个如狼似虎的鬼子从人群中把刘兴邦和刘福厚拉出去五花大绑,声嘶力竭的说:“你就是刘兴邦!你们的其他队员现在在哪儿?”刘兴邦怒目圆瞪、厉声回答“不知道!”;刘福厚钢牙紧咬一语不发。鬼子枪托戳、皮靴踹,推来搡去把他们身上的衣服扯得一丝不挂,但丝毫撬不开他们的口。此时日寇已不敢在一个地方久待,日寇对他们逼供无果后,找来一根木椽把抢来的一大包东西让赤身裸体的他俩抬着上了山路。鬼子押解着刘兴邦、刘福厚向寺圪垯方向匆匆撤去。
在马蕊坡村到沙家墕村十华里的山路上,日寇对刘兴邦、刘福厚百般折磨,当到达沙家墕村时俩人已是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两人在长时间的愤恨忍受中把自己嘴唇都咬的血肉模糊。沙家墕村中有一段比较平缓的山墕,墕南是一道深达几十丈的断壁沟崖。日伪军到了这里突然停了下来,几个鬼子和汉奸把刘兴邦、刘福厚拉到沟崖边上,一个手提弯刀的日本鬼子龇牙咧嘴的凑到刘兴邦面前狂叫道:“要活命,就赶快供出你们知道的共产党员、武工队员,再不开口立即处死!”
“呸!”刘兴邦一口带着鲜血的唾沫狠狠的吐到鬼子的脸上。鬼子恼羞成怒,揣着长枪一拥而上,用罪恶的刺刀刺向刘兴邦、刘福厚的胸膛、肚子、全身,然后又疯狂地掀下深沟。就这样,刘兴邦、刘福厚被日寇残忍地杀害了。24岁,风华正茂的刘兴邦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抗日英烈刘兴邦璨若流星、忠勇坚贞的抗日斗争事迹再一次强有力地激荡着我们现代人的心扉。追忆革命先烈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党的光荣而伟大的革命历史,传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临县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发挥余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