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吕梁“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趣谈

□ 程建军

2023年02月22日 10:29:08 编辑:蔡晓霞

农历二月初二,正是龙抬头(龙抬头,是惊蛰节气前后百虫复苏,引龙驱逐,辟邪祈福的意思)之日,吕梁民间俗称春龙节,亦称青龙节,又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万物复苏,蛰龙活动,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二月二龙抬头”起源

相传,文水女强人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玉帝很是生气,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和武则天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武则天带领人们为了拯救龙王,不辞辛苦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武则天偶然看见百姓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看到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下旨传令全国,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武则天和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此后,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武则天为感谢龙王恩德,下令吕梁民间吃爆玉米花吃炒黄豆,年年祭拜龙神。后来,这个风俗传遍全国各地。

“二月二龙抬头”吕梁各地习俗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很早以前,吕梁人就有过“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吕梁民间有剃头、祭祀等许多与龙有关的丰富的习俗。

祭龙神。传说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年庄稼的丰收,特别是在春天,古语云:“春雨贵如油”,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都要在龙王庙面前举办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龙神。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岚县各地农村百姓还要到本地龙王庙里举行祭祀仪式——有上明人舞龙灯和坡上龙天寺念经礼佛等,以此来悦纳龙王,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岚县岚城城内村西街的社火日选择的是农历二月二日。老人们传说,西街曾因小孩生水痘,难于医治而死亡。街巷首领向神龙祭拜,许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设社火祭拜,以保全村人的平安健康。

孝义各乡镇在二月初二演戏,筵请道士,庆祝龙王及土地神会,叫做“祈年”,借此时机,士农工商聚在一起,共饮社酒,共商各种事务。

交口县水头镇广武庄村“二月二,龙抬头”活动内容包括饮龙泉、食龙须、剃龙头、祭龙松、抬罐罐、猜灯谜、展面塑、唱大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色彩。

“二月二,龙抬头,敲锣鼓、舞金龙、扭秧歌”。汾阳民间在二月二这天,大闹社火,扭地秧歌,垒砌旺火……以此来祭拜龙王,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每当春龙节到来,吕梁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钱龙”。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了钱龙。这么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祈求风调雨水,五谷丰登。

此外,二月二这天,岚县官桥村人口会,兴县骡马大会也是祭拜龙王的一种特别形式。

“二月二,龙抬头”祭拜活动,对吕梁百姓而言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剃龙头。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为广揽生意,讨吉祥口彩,大家便把这天理发叫“剃龙头”,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为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寓意辞旧迎新,希望自己鸿运当头,新的一年,健健康康,顺顺利利。

二月二,剪鬃鬃,头发长成水葱葱。这一日,蛰龙醒而抬头,岚县人纷纷走进理发店——男人制头,女人剪发开脸,儿童剪马鬃(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小男孩留有脑门前的长头发),以应龙抬头之吉利。

吕梁民间流传着“正月绞脑(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了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避虫毒。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二月二这天,吕梁民间还流行着许多驱毒辟邪的活动。有的地方是用纸剪一葫芦,葫芦里边有蛇、蝎、蜈蚣、蛤蟆、蜘蛛等五毒,贴到墙壁或门上,叫“避百虫”。交城、文水一带是用红纸剪成剪刀和锥子,贴在门上,叫“斩百虫”。中阳人喜欢在这天拍打簸箕,边拍口中边念“二月二,拍簸箕,壁虱跳蚤不敢上炕哩”的歌诀,叫“驱百虫”。岚县人喜欢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

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抬头则百虫出蜇。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也是吕梁百姓引青龙避毒虫的应有之意。

放龙灯。也叫放河灯。二月二这天,吕梁沿黄河地区一带柳林、临县等村庄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晚上放到河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除了以上这些习俗,在二月二这天,吕梁人还有打扫卫生的习惯,“二月二打房梁,蝎子蜈蚣不下墙;二月二扫锅底,省柴省活不费米;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的说法,这些打扫卫生的活动都寄托了吕梁人祈求风调雨水,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二月二龙抬头”吕梁饮食风俗

二月二前后,吕梁各地乃至山西普遍吃炒黄豆、爆玉米花,俗称“开花金豆”“开花银豆”。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蹦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山西吕梁的柳林、离石、中阳一带,讲究吃“蒸角角”,形状如羊角,内包肉馅。还要煮“五色豆”,煮熟后先供奉诸神,希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全家围坐共食。五色豆除豌豆、绿豆、红豆等,还有红枣,煮熟后醇香甜黏,健脾开胃。

二月二这天,方山人喜欢煮食蔓菁枣豆饭(将干蔓菁红枣掺红豆、玉米、麦子混煮),也是取“开花金豆”、“开花银豆”的意思,以此祭拜龙王。

二月二,吕梁民间还有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因为人们相信这一天会“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俗称“吃龙食”。

当日,吕梁各地普遍喜欢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煎饼或葱油烙饼叫做“撕龙皮”,吃扁食为“吃龙牙”,吃春饼意谓“合龙头”,吃粉条称为“吃龙须”或“挑龙尾”。

岚县人二月二的早饭,家家户户吃白面圪坨,名为“安龙眼圪坨”, 意谓龙王双目明亮、有神。这天中午,岚县人喜欢把吃猪头肉比作“食龙头”,有运势抬头,重新开始的寓意。

在岚县,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还喜欢吃“圪撅撅”(手搓白面条条或者掺山药莜面条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圪撅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也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圪撅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二月二,吕梁人还要吃油炸枣糕,称为太阳糕。《明宫史》称“初二日,各家用黏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临县人就是用这种枣糕来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怕它惊动青龙抬头),并且吃煎饼熏虫,并吃梨败火、打脏气。

二月二,吕梁民间还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枣山馍,是用面条盘曲成圆形,每个圆形中间嵌上红枣,摞起来呈“品”字形,除夕夜供奉于灶王爷前,俗称枣山,寓意米面如山。枣山一直要供到二月二青龙抬头这天,一家有几口人,就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山尖部分归家长享用。枣山的“头”要留到二月二早上起来让家中男劳力吃,当地人俗传二月二吃枣山,犁地时碰不上石头,耕地也有力气。家人围坐,分享枣山,体现了吕梁人久远流传的孝老爱亲思想。

吕梁二月二这些独特的饮食习俗,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寄托了吕梁人民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这天,吕梁民间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日家中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忌讳磨面碾米,认为磨面碾米会砸到龙头,不吉利;忌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地方还把碾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而在这天早晨,妇女起床的时候,嘴里一般都会念叨这么一句“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如今,关于“龙抬头”的种种禁忌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

二月二这天,吕梁各地风俗不同,民情各异,但祭“龙”避虫害的主旨没有变;二月二吃龙食,期盼“龙抬头,镇毒虫,降喜雨,好收成”的愿望没有变。

“二月二,龙抬头”,吕梁还有许多与此有关的民俗及歌谣:

1、在墙根处一边撒草木灰二月二捋墙根,蝎子蚰蜒(蜈蚣)不翻身。

2、做饭前,一边轻轻的敲着锅底一边念:二月二敲锅底,一年到头吃大米。以前粮食不够吃,吃大米更是难事,所以盼望一年都有吃的。

“二月二,龙抬头”相关的活动还有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吕梁人乃至中国人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结束语

二月二,龙抬头,此日处在雨水、惊蛰、春分节气之间,时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运肥备耕,播种将始。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纪念“龙抬头”的各种活动,寄托了农耕时代吕梁人对于应时节令的殷切期盼,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想象。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青龙七星中的“龙角星(即角宿一和角宿二)”在春天来临时最先出现于地平线,称“龙抬头”,成为春到人间的标志。

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的形成,除了中国先民对龙的崇拜之外,更多地与吕梁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相对南方地区而言,我国吕梁乃至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因此,人们祈雨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逐渐形成了“二月二,龙抬头”的美好愿望,盼望龙王爷能够赐福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吕梁民俗大多与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渊源,有的甚至直接产生于农业生产活动。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必然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同时,因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民正在逐渐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加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距离农业生产越来越远。

因此,很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民俗渐渐被人们淡忘,仅在部分农村地区得以保留,一些类似“舞龙”的民俗也渐渐演变为文化表演或体育活动。而与现代生活仍有关系的民俗,就像“剃龙头”,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月二,龙抬头”,不仅是吕梁人对农耕文化的传承,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因此,我们要赋予“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以新时代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才能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具有吕梁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才能激发出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才能永葆中华传统优秀民俗文化永久旺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