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一曲悲歌白石颂

——评马鸿宾长篇小说《白石风月》

2023年05月27日 08:56:43 编辑:成柏

□ 周俊芳

到吕梁汾阳,参加长篇小说《白石风月》新书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

此书的作者是汾阳本土作家马鸿宾,小说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一曲抗战的悲歌,是一幅抗战英雄的群像图谱。

烽火吕梁山,英雄壮志酬。这段可歌可泣的传奇,发生在汾阳一个古老的村庄——白石村。村里有个白石火车站,现在已经废弃,但在抗战时期,却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是从平遥到汾阳的必经之地。

白石,是村名。风月就不能不让人遐想。风月,鲁迅有杂文集《准风月谈》,苏轼有诗“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欧阳修有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白石风月》中,作者采用散文诗来渲染和描摹,让本来枯燥的题材,在人物内心和环境烘托上,展现出史诗般的叙事方式。阅读便有了更多空间感和想象力,风月之味便可见一斑。

《白石风月》中有大量汾阳习俗风物的描写,这些看似无关的文字,让整个作品充满了丰富的乡土气息。闲笔不闲,恰如风月。作者展现了白石人的风骨和家国情怀,亦铺陈了汾阳当地风土人情,如一幅卷轴的风情画卷,被徐徐打开,有壮怀激烈,有烟火味道,有延绵的历史……足见,书名“风月”二字,绝非男女之情,也非“莫谈国事,多谈风月”,乃清风明月、岁月如歌。

一个村庄,最好的传承和内涵,不是富贵商贾多寡,不是规模形制独特,而是人文精神,和面对侵略者的胆识与气节。书中描写的都是小人物,在白石火车站任警务段段长胡秉全等舍生取义的“七壮士”,还有白石村农会副主席、秘书任绶勤、晋绥八分区六支队和汾阳游击大队的战士们……他们是中国军民抗战的一个缩影,是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横截面。

能够在这样一个微观层面,反映全民抗战的宏大主题,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作者以小说的笔法,呈现了非虚构的创作。这种虚实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给人一种新奇又真实的阅读体验。

在小说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世界,一个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场景的天地。犹如一座硕果累累的院子,一个个人物像一棵棵树一样,生长延展,定格在小说当中。但一些重要节点上的定格瞬间,都曾真实发生过,真实存在过。

白石村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火车站和三官庙也是真实存在,百姓口中的英雄后人,也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有疼痛,有追思,有后续,这种感觉有点像蒙太奇,画面在一帧一帧地过,连贯性的小说的叙事中,在某一帧就是黑白的,被定格在脑海,被定格在群体记忆中,被定格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汾州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似乎有说不完的陈年往事,有无数的宝藏等待挖掘。一个小小的白石,就有那么多不寻常的故事,通过小说创作,被看到,被关注,被后人记忆,无疑是对社会和时代的功绩。

马鸿宾,做过公社放映员、秘书,做过县政局财税员、县农委经管员、县委组织部组织员、文化局局长、编制办主任、民政局党支部书记,但其实,他一直在做一件事,写作。作为汾阳人民作家,马鸿宾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非虚构,都带着对故乡汾州致敬的意蕴。

现在一些老百姓口中传颂的英雄,在一些县志典籍中难以找到,年轻一代更是鲜有人知。英雄不怕死亡,英雄怕的是被遗忘。如何将这些品质传承,如何将一些民间英雄不被遗忘,就需要像马鸿宾一样的文化传播者,文学创作者,去捡拾、发掘和书写。

能够有这样一方土地,提供丰沛的创作素材,能够有这样一批作家,关注汾州的古往今来,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如古话所说,就是两好搁一好!

马鸿宾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作品散见于省内各大报端。其中80万字的文化小说《风生水起》令人赞叹。如作家张石山评价,“能够看出作者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积年历练的文学修为,能够看出作者本身人格追求所达到的高度。”鲁奖评委王春林教授说:一册在手,人间烟火妖娆,文化万象尽览。导演贾樟柯赞叹,是以本土文化为原点,演绎出与世盘根错节接轨的多彩画面。此作,也是一幅故乡的水墨画,山川秀色、市乡风情尽现笔端。省作协主席李骏虎评价,用笔犹如他演奏二胡,含蓄、温暖、深沉、安稳。世俗气中藏大美,民俗铺排中接地气,大热闹中有大静,人声鼎沸中闻禅音……原来,马鸿宾还通音律,擅书法,多才多艺。

文化艺术,根子上是相通的。文学有了艺术的加持,文字也好,想象力也好,都感染了艺术的气息,有了趣味和光芒;而艺术门类,绘画、书法、音乐等,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有文化底蕴。否则就只能是“匠”,而绝不会成为“家”。

同理,能够把文学艺术、民间文化等融合为一体,才能感受到更高层次的美学体验。这才是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最终目标。

马鸿宾的长篇小说《丁香花开时》,也是一本书写汾阳人文风物的大部头。在虚与实之间,展示出小说鸿篇架构的特色。足见,作者在非虚构创作上的大胆尝试,及对此类小说写作形式的娴熟运用。

期待马鸿宾有更多的作品,能挖掘出更多贴地气,有温度的故事,为地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和成绩!

也期待有更多像马鸿宾一样的地域文化研究者,关注本土,扎根乡野,深耕乡邦文化,挖掘出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风月之歌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