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上的农业现代化力量
——我市发展八大特色农业产业链综述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行走在吕梁的乡野间,沙棘、核桃、小杂粮、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如精灵般跳动在林木间,放眼望去,沃野千顷,绿韵绵长;现代化的畜牧养殖基地内,肉牛膘肥体壮,生猪觅食于舍,放养鸡鸣于林下,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回报。
“仓廪实”的背后,是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特”“优”战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聚焦生猪、肉牛、食用菌、小杂粮、马铃薯、红枣(枣芽茶)、核桃、沙棘等八个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涌动的农业现代化新力量。
全域式布局:以优势资源做强特色农业
这里吕梁山巍巍耸立,黄河水浇灌着山脚下的土地,谷子、大豆、糜子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蕴育出的小杂粮富含粗蛋白、氨基酸、粗纤维以及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护夜间视力、改善味觉、促进食欲等功效;吕梁山腹地,高海拔、低纬度、日照长、温差大,是食用菌生长的“宝地”,大山里盛产的核桃木、刺槐木、枣树,也为食用菌菌棒制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料。黄河滩上生长的红枣,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是母亲河源源不断滋养孕育的精华,是华北、晋陕地区特有的珍品;吕梁,有着山西最大的连片天然沙棘林区,沙棘从果到叶再到枝,浑身都是宝,是公认的Vc之王……
不仅如此,吕梁山空气清新、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有的黄土高原生态、光热水土,造就了吕梁农产品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的特点,立足如此的资源禀赋,发展优质、特色的现代农业,吕梁坐拥“地利”。
扎实推进农业“特”“优”产业发展,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为抓手,持续打造生猪、肉牛、食用菌、小杂粮、马铃薯、红枣(枣芽茶)、核桃、沙棘等八个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985”重点产业链,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无尽魅力。
基于这样的布局,我市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链长、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个团队”要求,抓好兴县杂粮、文水沙棘、中阳食用菌3个省级全产业链建设试点,组建了生猪、食用菌、杂粮、马铃薯4条市级农业全产业链,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印发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和培育方案。打优质牌,走特色路,吕梁特色优质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走得风生水起。
全程式管理:以智慧创新为产业发展增动能
在方山县宏康牧业有限公司高标准建设的牛舍里,一头头肉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牛舍里的每头牛每天吃多少料、长多少肉、身体状况如何、周遭环境怎样都有专人或设备一一记录,完全是现代化的科学饲养方式。作为全省最大的肉牛养殖企业,宏康牧业现存栏肉牛4600头,养殖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此规模的养殖场必须现代化管理,这就需要科技的加持。”肉牛产业想要健康发展,规模养殖是重点。方山县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同成立“方山肉牛产业研究院”,创新“院校专家+研发中心+职能部门+示范场+农户”的联农带农合作模式。
文水县刘胡兰镇保贤村是我省有名的牛肉之乡,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在全市肉牛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利用智慧农业、现代科技养殖技术,将肉牛养殖专业镇、专业村建设作为推动文水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如今,刘胡兰镇已形成了“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牧标、汇丰源、和冠亨、贤锋、贤美等企业生产的牛排、休闲食品、熟食等各类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2021年以来,我市加快农业“特”“优”发展步伐,将生猪产业列为全市农业八大产业之首,强龙头、建基地、树品牌,全力推进生猪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上山进沟”的产业布局,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立了临县、兴县、石楼县3个年出栏产能100万头和中阳县、岚县、交口县3个年出栏产能50万头以及方山县年出栏产能10万头的7个生猪养殖基地县,生猪饲养量全省排第二,能繁母猪存栏量全省排第二,产量实现了历史性新跨越。
规模化养殖,全程式管理推动市场主体倍增,为全市产业富民、产业兴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间接带动玉米、草料种植户的增收,户均纯收入均破万元,万余户农户从事饲草料生产、屠宰加工、物流运输等行业,户均纯收入3万元左右。
全链式发展:以品牌打造助力产业升级
吕粮山猪、吕梁肉牛、吕梁山菌、吕梁杂粮、吕梁土豆、吕梁红枣、吕梁核桃、吕梁药茶……绿色有机的吕梁名特优农产品逐渐从有“身份”变成有“身价”,变“自己吃”为“向外卖”,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最终要和市场进行对接,不仅是产品自身有特色、有质量、有竞争力,更是我市在流通、营销等环节下足功夫。
前不久,国内知名农产品直播电商平台“东方甄选”走进山西,腾宇木耳、爱粉食酸辣粉、沟门前碗团、荞歌碗团、六郎枣、青塘粽子6家企业的产品入选东方甄选直播间,短短37分钟内,成交金额达391.08万元。
海拔高、日照长、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让中阳县成为种植黑木耳生长的“宝地”。中阳黑木耳入选全市首批特色专业镇以来,将集约化和信息化技术与木耳大棚建设、栽培管理、木耳采摘等环节有效融合,提高木耳产业的科技含量,如今,该县已有6个乡镇均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而中阳发展木耳产业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围绕木耳生产、分级包装、产品加工、废弃菌棒循环利用,中阳县做好链条式发展大文章。山西腾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新设备、集成新技术、探索新工艺、开发新品种,打造全国一流的全产业链循环经济园区,有力推动了我市黑木耳产业升级迭代,引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将我市农产品品牌化之路推上一个新台阶。
吕梁山腹地黑木耳长势喜人,丘陵沟壑内小杂粮沃野千里。2022年9月,兴县被授予“山西杂粮之乡”“杂粮美食之乡”。“兴县小米”和“兴县大明绿豆”被农业农村部认证为兴县地理标志产品。“山花烂漫”“晋绥黄河湾”“清泉醋业”等一批围绕杂粮加工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兴县“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强大矩阵正逐步构建。
在农产品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之路上,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双管齐下,既“内育”又“外引”,吕梁变成了资金、技术、人才竞相涌入的“洼地”。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介绍,2022年,通过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和兴县的合作,将种子创新、产业引领、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壮大结合在一起,加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调互动,打造了科技助力下的产业生态。
打造一个品牌,兴旺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吕梁八大名特优农产品名片越来越亮,释放着无穷潜力。优质特色的农产品把吕梁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生态优势,传递到四面八方,享誉国内外,推动着我市现代农业向更高、更广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