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苏家庄学校28年
□ 宋希兰 口述 韩长绵 整理
我是1975年11月从已经任教5年的孝义司马村来到苏家庄学校的,继续从事我的民办教师生涯,直到2003年退休。在苏家庄学校任教的28年里,前后历经五位校长,校舍搬迁3次,我当过多年的班主任,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在我教过的学生里,后来有多人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当然这也与他们自己的努力,以及后来各类学校、单位的培养有关。
记得那是刚到苏校不久,当时的校长张子瑞给我的印象是正直干练的军人风格,我很高兴有幸遇到了这样的好领导,他分配我教三年级的课程,并担任班主任,我都愉快地接受了,从而开始了我在苏校教书育人的工作。
1977下半年后,教育界“旧貌变新颜”,上上下下都在抓教育,特别是国家关于恢复高考的决策出台之后,各级学校的工作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狠抓快上,抓质量抓效率,力争早出、快出人才。我们苏家庄学校是小学与初中的混合学校,教学任务更为繁重,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但光荣,而且责任重大,喜逢这样的好时代,当然要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来。我担任三年级班除了数学、自然之外的全部课程,认真备课,查找资料,规规矩矩写出教案,讲究授课方法,经常与学生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使师生关系格外的亲近融洽,做到师生互相关怀互相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我对教师的职业更为热爱,教学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因而每个学年末的学生考试成绩,在全联校的同年级中都是保持中上游的水平。教学上收获了成绩,班级管理上出现了新气象,这一点是被领导和同事们所认可的,所以被评为孝义市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那年,县教育局在兑镇召开劳模表彰大会,我是劳模代表,理当去参加接受表彰,可惜当时因为孩子太小而没有去成,至今都感到非常遗憾。
进入80年代,由于学生的增加,原来的校舍已经不够用了,学校决定将小学部1—3年级与学前班搬出去,迁到苏家庄东门场院的窑洞里,并指定由我负责管理这几个班。这十余间窑洞因为一直空闲着,没有人打理,所以都是破破烂烂的,缺窗少门没有桌凳不说,里边还有不少的杂物垃圾。面对这个烂摊子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在我和几名老师的带领下,与学生们一起动手,首先进行大清扫,把作为教室、办公室、厨房的几间窑洞清理得干干净净,然后安装好门窗,最难的是没有桌凳,仍然无法上课。怎么办,不能“等、靠、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于是还是由我们师生携手行动起来,大家搬砖的搬砖,垒桌凳的垒桌凳,再找来一块铁板敲起来上下课的铃声也就有了,很快非常简陋的几间教室就像模像样了,孩子们终于可以在这里正常上课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重视科技重视人才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人民教师的地位大大提高,因而肩头的责任也就更大更重了。我们小学教师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我们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喜逢好时代,我们苏校的师生,也都欢欣鼓舞跃跃欲试。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方面,通过专题研究,广泛的讨论,我坚持采用“随文识字、随文讲解词义”的办法进行语文教学,学生们听得懂,理解的快,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中段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作文课列为重点,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制定了一套通俗可行的讲解方法。所谓作文,不过就是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等,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有着内在的关联;也有不同之处,即各有各的特点,不可混淆。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在升学甚至高考的试卷里,都有作文题的出现。为了使学生们学好作文,除要求他们平常多观察,多注意周围的事物,坚持写日记等强化这些基本功外,尤其要重视审题,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如果文不对题,你写的再好,也得不了高分。只有将题目理解正确,才能下笔如行云流水妙笔生花,写出一篇感染人打动人的好文章来。
二十多年来,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其作文成绩普遍不错,期末、学年末的语文考试成绩也都在联校中是数得着的。尤其是我退休前教的最后一个五年级班(1998年毕业),27名学生中的语文成绩均分达到84分,高居全联校第一,为我们苏苏家庄学校争得了光荣。正因为我连续教高段语文,在教学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我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通过了十余科的自学考试,取得了中师毕业文凭;又在1984年与2000年两次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进修考试中,取得了80分以上的成绩,山西省教育厅和孝义市教育局分别为我颁发了教材教法的合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