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重阳节
□ 郭雪萍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思念亲人。
古人以“九”称阳,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叠,故称“重阳”。重阳节亦称敬老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屈原的《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开始流行。
重阳登高时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此时文人墨客诗兴大发,不由得要借景抒情一番。例如唐代诗人李白曰:“九月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如此晴好天气,正是登山的大好季节。诗圣杜甫体现的却是另一种情景:“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虽身体有恙,但诗人登高的兴致却丝毫不减,其洒脱的性格顿时跃然纸上,令读者回味无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千百年来,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成为游子思念亲人的名言,历来被人们所传颂。
对宋代词人李清照来说,重阳节是一个充满惆怅的节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道出了作者与新婚爱人离别的伤感,适逢重阳,越发悲秋伤别,怎一个“愁”字了得!
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都道出了重阳赏菊的情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放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诗中的“重阳”是希冀,是期望,更多的是对田园的向往之情。可见同是重阳,由于境遇、生活环境、视角不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重阳节我们除了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外,更应该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谈谈心,说说话,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而这也是重阳节所蕴含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