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亩青塘一鉴开
□ 刘汉斌
青塘村坐落在临县湫水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人口2400多人,耕地面积1900多亩,其中水浇地443亩,是我国第七批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农业部公布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八山十沟一分平的临县,青塘村依山傍水,土地平坦,取水便利,是不可多得的肥沃之地。尤其村南一处方塘,清泉出中,旱涝不绝,今古不断,为临县一胜景。临州地处黄土高原干旱缺水、贫瘠之地,独此处泉水不绝,芦苇成片,家家无取水之忧,是为临州江南,富裕之地。此外,青塘村还因独具特色的晋西明清古建筑群,晋西最早的天主教堂,珍贵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而享誉临县。
青塘村元代名叫青舍里。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王氏家族从陕西米脂东迁青塘,栖身于村西山上的土窑洞。到了清代,经百年奋斗王氏家族渐成气候,成为湫河两岸有名的大族,开始在山底下营建全部带有二层厦楼的院落,并将村名改为青塘村。现存的王氏族院,以南北街道为中轴线贯穿全村,东西有三条主巷,整体呈“王”字形。王氏后裔的13座楼院,24座四合院散落其间。其中,每座宅院门当户对、石雕、砖雕、木雕、石础、石狮、拴马石样样齐全,且保存相对完好,形制气势犹在。并且,每座大门的门楣上都有木刻匾额,书写富含儒家文化气息和哲理的文字,以昭示后世子孙。如桂馥兰森、树德务滋、修竹吾庐、芝兰竞秀、增盛居、崇德居、敬胜居、安贞吉、槐荫院等。王氏家族清同治年间村北出资修建的石拱桥至今仍在行走利用。
青塘村天主教堂,始建于1916年,造型独特,为青塘村地标性建筑。其中堂院占地2112平方米,教堂占地500平方米,高32米,长30米,宽20米,堂内设5个祭台,16根大圆柱贯顶,是典型的意大利哥特式建筑风格。
革命战争年代,青塘村曾是革命的大后方。1941年起晋绥军区野战医院在这里驻扎6年,开设诊所,病房有数百间,在院长薄宏川的带领下,抢救了无数的八路军将士。1948年,中央后委和西北局在临县驻扎后,中央后委的野战医院,也设在前青塘村教堂旁边的古院。多少年,无数革命志士来了走了,或者永远留在了这儿。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青塘村先后安葬革命烈士200余名,其中包括在中山陵剖腹明志的民族英雄续范亭和湖南地下党原省委书记刘文。
百亩青塘一鉴开,夏天的青塘是青纱帐的天下。嫩绿苇叶,千亩连片,一望无垠。置身其中,一派江南风景。秋季,茂密苇林,随风飘摆,绿浪滚滚。芦苇浑身是宝:芦苇叶是端午节包粽子的优质原料;芦苇秆可以加工成炕席,是天然的凉席;芦苇根嫩的可食用,味道鲜美,老的可入药。
乡村是乡愁的载体,生态是产业的基础。生态环境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石和条件。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但基础是生态。不敢想象一个没有生态的乡村如何成为乡愁的载体和灵魂的原乡。乡村振兴,产业当以百年计,风物长宜放眼量。庆幸当初青塘的带头人没有选择煤焦产业,留下了这百亩方塘,成为临州湫河两岸人的休闲和娱乐之地。让青塘的芦苇和青塘的粽子,一起成为临县人心中的念想和乡愁,也让更多人认识青塘,走进青塘,更让临县“五枣”(枣芽茶、枣花蜜、枣香菇、枣核桃、枣粽子)之一的青塘枣粽子,成为晋西名产,三晋名产。
感物故人,斯念兹物。
青塘,风景旧曾谙,故人可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