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大枣 我家的吕梁情
编者按
吕梁,一个充满历史和红色记忆的地方。吕梁大枣,更是人们心中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冲击,吕梁大枣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作者周建理是安徽知名中医药专家,文章通过回忆老父亲的教诲和实地考察,讲述了吕梁大枣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吕梁大枣与经方大枣的联系,呼吁人们关注这一传统产业,希望为吕梁大枣在中医药发展中寻找一条出路。
□ 周建理
吕梁礼赞
咱家的吕梁情结源自我的老父亲,说起来,我们老周家应该跟吕梁没有一点瓜葛。600年多前就从河南来到南京定居,老父亲甚至没有到过吕梁,见过吕梁。但在我的记忆中,他一直很关注吕梁的事,他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就是《吕梁礼赞》。
……吕梁,美丽的吕梁,清风抚着山岗,野花遍地香。大地在日光下滋长,牧童的歌声在山林中飘荡飘荡……飘荡……熟了大豆,红了高粱……
1938年,逃难到四川的父亲高考考入了西北农学院,来到关中的一个农村,他们的学校再往东100来公里,就是滔滔黄河了,黄河对岸就是高耸的吕梁山脉。几乎同时,日寇的铁蹄也践踏到美丽的吕梁。“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父亲说:“一旦日本鬼子西渡,800里秦川就没有任何地理屏障了!”
可是在后来的岁月中,日寇在吕梁就没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吕梁的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拼死抵抗,让日寇西渡黄河染指西北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父亲说,大学整整四年时间,他们心系黄河,心系吕梁,是吕梁人民的坚守,让他平安的度过了大学的时光。
那个时候学生们平时除了学业之外,谈的最多的就是黄河吕梁,因为离得比较近,消息来的也比较快。那里就是他们心中抗日的战场!
父亲说他不是什么英雄,也没有多少家国情怀,他的许多同学都弃笔从戎了,他只想听从我祖父的教诲,安心读书。但能让他安心的,唯有吕梁人民的坚守,吕梁人民的付出……
“……吕梁,雄壮的吕梁。黄河向你伸出臂膀,巨浪拍击着你的胸膛,在那苍茫的万山中,无数英雄的儿女,举起自卫的刀枪,抗战的旗帜迎着自由的歌声飞扬……”
我们要知道的是,吕梁不仅仅保卫了一群读书的莘莘学子,也保卫了大西北这个抗日的大后方,更是保卫了延安——这颗新中国即将萌发的种子……这就是伟大的吕梁!
“……吕梁,伟大的吕梁,我们在你养育下成长,我们在你的维护下武装,你是我们的保姆,你是西北的国防……”
老父亲当年还喜欢唱的一首歌,就是《保卫黄河》。他说,当年和同学们唱起它来热血沸腾。守住了黄河就守住了他们的希望,而正在保卫黄河的就是英雄的吕梁人民。
2001年,我来到了吕梁,登上了吕梁山,回来向老父亲汇报,记得老人家非常兴奋,八十多岁的老人,挥动手臂唱道:
“……吕梁啊吕梁,伸出你的铁掌,把敌寇消灭在这块土地上!”
这里有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吕梁人民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整整七年。硬是叫侵略者没有越过黄河半步,将鬼子的铁蹄死死地钉在并且烂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我的老父亲当然不是什么英雄,但他懂得感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涌泉之恩,我此生何以为报?”
感恩吕梁,感恩吕梁!
这不是我们老周家人独有的情愫,应该是十四亿中国人共有的担当!
吕梁大枣现状
吕梁,给我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吕梁大枣,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刚入行不久,中药由统购统销,转为市场化经营,药房药店有了说话的权利,安徽这一块从亳州市场到合肥的医院药房都在找吕梁大枣,甚至是非吕梁大枣不要。有的老药工说的更清楚,就是要吕梁的木枣。
吕梁木枣,其特点是核小肉丰,外皮较厚,不易破损,耐储存,耐运输。而且个头较大,大小均匀,大约五克一个,特别是成熟的吕梁大枣肉质油润,含糖量很高,撕破后糖丝长亮。安徽不产红枣,只产青枣,而青枣不等成熟,或吃掉,或掉地上烂掉,所以耐储存、耐运输的木枣就成为医家用药首选。木枣微有一点酸味,比起一些名枣虽食用口感稍差一些,但中医认为,酸可以安神,所以更符合中医的要求。
2020年8月21日至23日,我们曾在吕梁大枣主产地柳林县进行了考察。吕梁是全国最大的红枣产区,红枣产业是吕梁的特色主导产业,吕梁大枣集中产区主要在沿黄河的柳林、石楼、临县、兴县等几个县,曾经都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吕梁红枣产量从解放时的0.65万吨发展到10年前的10.57万吨,栽培面积达到134673公顷(约200万亩),但由于近年各地大枣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新疆红枣的冲击,吕梁红枣近年产业萎缩。
今年10月再次到了被誉为“中国红枣第一镇”的吕梁市柳林县三交镇,看到的景象依然如故,令人惋惜。
经方大枣与吕梁大枣
枣,在很早的年代就被我们的祖先所种植,春秋战国时期枣就有大小之分,如山西大枣、河北小枣。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也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将“大枣”列为上品,排在该书所列365味药的第9位。而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医圣张仲景喜用枣,点名必用大枣。《伤寒杂病论》共载269方,用大枣者达58方。在惜字如金的古代文献中一定要加一个“大”字,肯定是有特指性。
我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张仲景用的不是“枣”,而是“大枣”,这应该是中医药历史上第一个指定品种的中药。张仲景用枣的计量单位是“枚”,炙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橘皮竹茹汤用30枚,当归四逆汤用25枚,越婢汤、竹叶汤用15枚,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大青龙汤、甘草泻心汤、吴茱萸汤、黄芩汤、黄连汤、旋覆代赭汤、葶苈大枣汤等方剂用12枚,十枣汤、甘麦大枣汤用10枚,柴胡桂枝汤用6枚,等等。
最近多有人在网上问,张仲景所用的一枚大枣有多重啊?
我再强调一遍,自古以来,历代中医著作的药方习用的都是“大枣”,现代中医师处方用药绝大多数亦都习用“大枣”,而不是“枣”,更不是“小枣”。
张仲景用大枣,不用枣或小枣,可能并不是因为小枣不好,而是因为品种及用量,一则大枣品种适宜药用,二则一枚大枣相当于三五个小枣,如果不指定品种,重量不相对恒定,会严重影响疗效。
所以,中药名既然叫大枣不叫枣,是有其特定要求的。作为现代用药,必须要明确其大小低限标准,并且把大小限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以保证药性稳定、用量准确。
看看药典——大枣的大小是,长2-3.5㎝,直径1.5-2.5㎝。
十分明显,药典大枣这一标准涵盖了包括沧州金丝小枣在内的几乎所有品种的枣。
众所周知,药材讲求“道地”或“地道”,现代用药更讲求“用量”准确。而药典的大枣标准过于宽泛,既不利于中医师的用药疗效,也不利于大枣质量的控制与监督。因此,药典的大枣标准有待商榷!
我个人认为,大枣的大小应该为长3-3.5㎝,直径为2-2.5㎝为宜。对与不对大家可以讨论。
据我了解,过去在安徽的许多地方,大枣的大小是相当稳定的。我们的许多医院和药店都喜欢习用一个品种,据称是山西吕梁山一带产的木枣,又称吕梁大红枣。它的特点是肉质油润,味甘微酸,外皮较厚,可能在食用时口感上稍有一点差,但它是煮枣茶、枣粥的好材料。
我们南方人喜欢用它,就在于它的皮厚。皮厚有很多好处,枣子在采收和运输过程中外皮容易破损,皮厚可避免破损,特别是耐储存,不容易生虫、霉变和变质。北方采收枣子是用竹竿打摔在地下再捡起来,木枣可能是唯一的一个打不烂摔不破的品种。而且木枣大小大致相当论个数入药,容易控制用量。
从历史上看,张仲景一生有多半时间是在洛阳行医,当年的洛阳用大枣,很有可能是沿黄河船运下来的黄河滩枣中的木枣。
吕梁大枣这一传统品种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生存状况堪忧,看着满地鲜红的大枣无人问津,我真的心痛啊!于是萌生了想帮助吕梁大枣恢复为首选药用大枣地位的想法,为吕梁大枣在中医药发展中寻找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