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赋能走出乡村治理新路径
□ 本报记者 白凯冰 通讯员 郑东慧
“在小蒜镇兰家沟村,有事就找网格员。”提及村里的网格员,老百姓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今年以来,石楼县小蒜镇兰家沟村坚持以党建引领激活网格能量,积极推进“服务型”网格建设,通过健全体制机制、搭建服务平台、抓实精准化精细化管理等措施,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效能,走出一条“党建领方向、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兰家沟村位于石楼县小蒜镇东7公里,距离县城20公里,辖9个自然村,全村共有864户2336口人,全村按村民小组划分为11个一级网格,配备11名网格员。
村里的网格员兰小华介绍道:“群众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头等大事’,我们坚持月月走访,了解村民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
自实施网格化管理以来,该村积极加强阵地建设,搭建服务平台,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搬迁并进行了提档升级,将旧村委改造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打造安全舒适的活动阵地。同时逐级建立网格微信群,将“网格员”变成为民办事的“服务员”,村民在网格群反映诉求,网格员及时对接解决。通过“线上+线下”的阵地建设,为更好服务村民搭建平台。
57岁的网格员张根虎,虽然年龄有点大了,但仍旧每天冲在工作一线。村里的村民都说:“老张,真负责!”
“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老张爽朗地说道。
阵地建设只是兰家沟村网格治理的一个缩影。为保障网格治理合理运行,兰家沟村还建立了定期学习制度,集中学习基层党建、平安建设及强农惠农等政策,并建立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村两委成员及网格员轮流在便民服务室坐班,接待前来办事的村民;建立网格议事会制度,由网格员、网格党小组成员、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及处事公道的村民代表等组成网格议事会,定期分析研判网格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对群众的诉求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会商解决,确保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爱心超市积分制度,激励村民积累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励村民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兰家沟村依托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实现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实地听取群众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民情日记”记录,实现组织协调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基层治理能力“三提升”。同时,通过网格划分示意图、网格员职责清单等制度全部上墙,网格员公示牌全部在村委醒目位置张贴公示等方式。督促网格员亮出身份、接受监督,并通过亮身份促进作用发挥。同时,建立网格员考核机制,根据网格员服务人口数量及工作量等考核兑现工资,通过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服务群众工作质量。
今年以来,通过两委干部及网格员的共同努力,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件,问题厕所整改34户,核桃嫁接2000亩,栽植连翘3000亩,累计发现各类问题30余件,已全部解决。一大批矛盾纠纷在网格内化解,安全隐患在网格内消除,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兰家沟村支部书记兰锋林说:“我们以网格化治理为有效抓手,坚持‘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逐步建起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治理‘全覆盖’、村民诉求‘全响应’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要求网格员日常工作要有责任心、处理问题要有耐心、对待弱势群众要有爱心、常年工作要有恒心,做到三知三清,知重点、知责任、知办法,清底数、清动态、清隐患,在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聚民智、汇民意,有效促进了乡村治理水平。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的新经验、新模式、新路径,持续写好农村治理这篇文章,努力构建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行走在兰家沟村,随处可见网格员忙碌的身影,他们身着蓝色马甲,手拿网格员日志本,入户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走访留守老人、关心关爱困难人群……成为当地群众密不可分的“好朋友”“知心人” 。
为民服务零距离、办事就在家门口。石楼县小蒜镇兰家沟村委将继续通过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质效,让“人在网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成为常态,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