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地秧歌发祥地——北廓村
□ 樊启俭
提起汾阳地秧歌,人们总会赞誉其为汾阳诸多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究其表演特色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作为汾阳的一项“土特产品”和“文艺精品”,除吕梁市孝义市外,在全国任何地区都绝无仅有,独树一帜。再提到汾阳地秧歌队,人们也总会联想到市内贾家庄镇罗城村地秧歌队和西河街道办事处冯家庄村地秧歌队,殊不知原属贾家庄镇、现属文峰街道办事处的北廓村是汾阳地秧歌的最早发祥地。在汾阳市历史上,北廓村地秧歌队成名最早,其演出活动也影响最大。
据传,早在清末民国初年,北廓村地秧歌队已组队进行演出。从抗日战争胜利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廓村地秧歌队的演出非常活跃。当时在村里的东街、西门街、后街、楼儿街四大主街上,都能各自组建起一支乐器、服饰齐全的地秧歌队。每支地秧歌队除携带花棒、腰鼓、小锣表演的骨干演员12人以外,还有外围持大锣、大鼓、铙钹的演奏人员3个,共计15人。此外,演唱人员既有本村自发自愿的参与者,也还有来自三泉镇的三保、四保等演唱名角。所以直至现今,在汾阳广大农村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北廓村的地秧歌三泉人唱,县城里的大戏班都比不上。”
北廓村地秧歌队通过多年的演出实践,锻炼出了许多底功扎实、技艺超群的艺术人才,其中最为杰出的是王永彪和王成久。
王永彪祖籍北廓村,大约出生于民国初年。他是村地秧歌队的导演,为推进地秧歌的改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精通腰鼓、花棒、小锣的多种套路,尤其在花棒表演时,细腻不俗,传神入化,由此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和掌声。他利用农闲时间,不仅为北廓村培养出几代地秧歌演员,还前往罗城、三泉、峪道河等农村向广大地秧歌爱好者热心传授技艺,致使北廓村地秧歌队的精湛表演发扬光大,在汾阳全市各地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王成久也是北廓村人,大约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是村地秧歌队的花棒演员,又是一名武术教师。据传他的武术高超,踢飞脚可以击中面部前额,跌腿叉能够快速反复十多次。由于他把武术套路有机溶入地秧歌花棒表演技艺中,所以显得刚强有为,威武雄壮。有一次,他带领地秧歌队深入到邻村米家庄村里一家富裕大户大院中表演时,不慎将花棒折断了,他顺手抄起院墙旁边立着的一根擀面杖一折两截,双手紧握,就又继续表演起来了,一直坚持到收场。
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多种缘由,北廓村地秧歌队的演出活动停滞下来。在至今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这支地秧歌队虽然逐渐被汾阳人民淡忘,但在其影响带动下,全市许多农村的地秧歌队的演出活动却呈现出繁荣兴旺的喜人态势,其中尤其是贾家庄镇罗城村地秧歌队与西河街道办事处冯家庄村地秧歌队多次参加全国、省、地、市级文艺调演,屡获殊荣。这两支农村地秧歌队虽然久负盛名,但两队中的老民间艺人们始终认为汾阳地秧歌的最早发祥地是在北廓村。罗城村地秧歌队老导演白一经常对演员们说:“北廓村王永彪是我的恩师,我永远是他的徒弟。他老人家能够看到今天地秧歌活动的发展盛况,他一定会感到万分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