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黄河母枣”历史文化浅析

□ 张德志 李孟谐

2024年01月20日 10:57:07 编辑:

枣树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作为红枣的原产地,我国红枣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的98%以上。所以,红枣也被称为“中国枣”,枣树亦被称为“民族果树”。素有“天下红枣发源地”“中华枣都”“黄河母枣核心产区”之称的临县,凭借晋陕大峡谷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人文积淀,从华夏民族起源的史前文明及至当前建设时期,绵延赓续,传承了磅礴、雄浑、厚重的黄河文化、红枣文化与红色文化。这些文化互相交融,成为华夏文明基本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的“表里山河,西北要会”,临县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一无二的产业基础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和“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

据《中国果树志•枣卷》记载:“红枣的最早栽培中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且以晋陕峡谷栽培较早。”另据《临县志》记载:“临县是红枣起源的中心地带。”这片粗犷、苍茫的晋陕大峡谷黄土高原,是黄河文化的发端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母枣”是最为古老原始的红枣品种之一,因其所含能量几乎与农耕时代的黍、稷相等,产量较高且树种极其耐旱,故而成为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历来被称为“铁杆庄稼”。国家枣种质资源圃原主任李登科先生在对晋陕大峡谷临县枣树资源经过数年调查后感慨地说道:“在一个县域范围内竟有如此多的酸枣、大枣变异,国内罕见,临县堪称中国枣树基因库。”亿万斯年的自然演进,让临县成为天选的红枣摇篮。

历史溯源

历史上,人们把代表红枣起源的原始品种称为“黄河母枣”,既是对“铁杆庄稼”的敬畏,也是对孕育这一品种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敬畏。从历史辩证的角度深入思考“黄河母枣”这一历史称谓,其至少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母枣”作为最古老原始的红枣品种之一,与“伢枣”相对应;其二,“黄河母枣”为“天下第一枣”“红枣之母”。“黄河母枣”这一称谓饱含着世世代代人们向她数千年来对华夏民族重大贡献的崇高敬意。

在晋陕大峡谷黄土高原,先民驯化的红枣原始品种有两个:一种个头较酸枣略大,口感由酸转变为酸甜,先民称之为“伢枣”(伢,方言,雄性之意);还有一种先民称之为“母枣”,其个头较大,皮薄核小,肉质丰满,口感微酸带甜,可食性大大提高。这种“伢母”之分,祖祖辈辈,及至现在,历来如此。枣树是雌雄同花植物,在华夏先民数千年人为驯化过程中,竟出现“伢枣”“母枣”这样高度拟人的分化,与简朴而博大的中华文化总源头——阴阳之道冥冥契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真可谓万物有灵,无文不化,有文而无所不化也。随着华夏中国确立,疆域开拓,人民繁衍迁徙,“黄河母枣”逐渐在神州各地开枝散叶,繁衍出众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红枣品种。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红枣传入河北栽培,汉代引种到辽东。两晋时,红枣不仅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并且扩展到长江流域,覆盖了我国南北各地。中国第一部独立辞典,也是我国第一部记录解释红枣品种的典籍《尔雅》,其中的记载表明红枣在周朝已经发展出壶枣、要枣、白枣、酸枣、齐枣、羊枣、大枣、填枣、苦枣、无实枣等十一个品种。约两千年前,红枣被引种到现在的朝鲜、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红枣约于公元一世纪沿着丝绸之路经叙利亚传入地中海沿岸和西欧,直到十九世纪才由欧洲传入北美,在美国白宫就栽植有红枣树。全球范围内栽培的红枣,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原始品种“黄河母枣”繁衍而来,故而称“黄河母枣”为“天下第一枣”、“红枣之母”。

对华夏文明进步之重要意义

从华夏文明进步的角度看,“黄河母枣”的培育进化史几乎与华夏先民步入农耕文明的历史一致。从数千年来“黄河母枣”发挥的作用看,其意义堪比“神农尝百草”。“黄河母枣”是华夏先民有目的地进行木本粮食树种选育的重要成果,在华夏文明赓续的关键节点,“黄河母枣”作为最重要的木本粮食为先民从靠渔猎采集生存的原始社会开始向以耕种为主的农耕文明过渡提供了可靠的能量保证。即便在步入农耕社会后,“黄河母枣”及其遍布各地的众多繁衍品种作为“铁杆庄稼”,仍然在饥荒年代屡屡发挥着救世济民的重要作用。

“黄河母枣”因华夏文明而生,为华夏文明而生,在华夏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恢弘历史气象的文化符号。

当前,“黄河母枣”作为一个公共品牌,地理范围除山西之外,还包括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的沿黄区域。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沿黄两岸是“黄河母枣”的最优原生区。目前,“黄河母枣”仅在山西省吕梁市和陕西省榆林市这两个集中连片种植区面积就有400万亩。临县作为“黄河母枣”核心产区,种植面积达82万亩,正常年景产量近4亿斤,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

无与伦比的营养价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枣专家高文海教授说:“‘黄河母枣’是红枣原始品种,在沿黄两岸的自然生长环境中,各项性状更接近于野生酸枣,属半野生,因而其营养保健价值在所有枣类中是最高的。”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测定,“黄河母枣”中含有多糖、黄酮类、皂苷类、三萜类、生物碱类、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以及钙、磷、铁、硒等36种活性物质和微量元素,特别是cAMP的含量是一般生物材料含量的数万倍。cAMP被称为生命信息传递“第二信使”,是当下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外已经有两项针对cAMP的研究成果分别在1971年和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测定,新鲜“黄河母枣”每百克cAMP含量为302.50mg(灰枣115mg、金丝小枣20.38mg、赞皇大枣8.25mg),干制后每百克cAMP含量可达672.22mg。枣果中cAMP的含量在动植物中是最高的,而红枣至尊“黄河母枣”的cAMP含量在所有红枣品种中是最高的,是cAMP最具有产业化提取价值的生物材料。

新鲜“黄河母枣”的含糖量为21.70% (板枣33.67%、相枣25.51%、骏枣28.68%、壶瓶枣30.35%、油枣26.65%、蛤蟆枣23.81%),有机酸含量为0.79%(板枣0.36%、相枣0.34%、骏枣0.45%、壶瓶枣0.57%、油枣0.78%、蛤蟆枣0.79%)。在所有红枣品种中,古老的“黄河母枣”的含糖量是最低的,有机酸含量是最高的,“半野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营养需求。

新鲜“黄河母枣”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80倍、柑橘的10倍,维生素P的含量高达3300mg/100g以上。所以,“黄河母枣”又被誉为“中华果王”。

红枣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

从上古之世起,红枣就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不论是在神话传说、民间习俗、历史典故还是诗词歌赋中,红枣早已从食物的范畴中超脱出来。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枣”的象形字。繁体汉字的枣就写作“棗”,为“棘”的上下版,形象地说明了华夏先民把野生酸枣选育驯化为红枣的文明进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仪礼·聘礼》中指出红枣在当时就是诸侯间表达礼仪的礼物。《仪礼·特牲馈食礼》和《仪礼·有司》中讲,诸侯及下级官吏每月初一祭庙,祭品种类除有规定的牲畜外,均有枣和栗,而且枣、栗由谁摆放,都有讲究。

《战国策》中记载苏秦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红枣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已经被广泛种植。宋代郭祥正在《和颖叔千岁枣》一诗中写到:“彼美祗园枣,珍同玉井船。……何当广栽植,欲以慰饥年。”明代朱元璋大移民,诏书明定:“往枣处移,可活民。”童谣有云:“一颗枣子压压饥,两颗枣子饱肚皮,三颗枣子不淘气。”过去在枣区,家家户户都会存一大缸枣面备荒。红枣是凶岁荒年济世救民的“铁杆庄稼”,也是休养垦荒、富国强民的重要工具。《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今山西运城地区)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齐民要术》记载:“旱涝之地,不任耕稼者,历落种枣则任矣。”明代《河间县志》有朝廷规定每户每年必须种植一定数目枣树的记载。

小小的枣子,关乎民生经济、政权稳定,因而历代农书均将其种植技术作为重要部分加以论述。后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就有专门的篇章名为《种枣》,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元代王祯著《农书》及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等古农书都将枣树列为果木之首,各书均详细记述了当时关于红枣栽培、加工、储藏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转战晋陕,东渡黄河,军粮供给困难,常以枣充。打天下,红枣也是立了大功的,可以说中国红就是枣红,枣红就是中国红。红枣,以其顽强奉献、“不与杨柳争新绿,秋红万树更醉人”的朴素特征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互相交融而形成的红枣文化、红色文化,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书于东周的《黄帝内经》记载:“五果:枣干、李酸、栗咸、杏苦、桃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祖先就把红枣与李、栗、杏、桃并称“五果”,作为重要果品和中药。红枣春季护阳,夏季清心,秋季润肺,冬季补肾,历代典籍《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对此均有详细阐述。在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载明的113例经方中应用了红枣的就有63例,红枣堪称国粹中药,其食药同源的文化内涵早已深入人心。除食药两用,红枣更被赋予“红红火火、幸福美满”的情感寄托,凝结了人们对于喜庆收获、家庭和美、滋补养生等的美好愿望,是逢年过节、乔迁升学、婚礼满月等节日庆典必备的吉祥物,与“撒喜帐、蒸枣山”等传统民俗及文人雅士书画创作相融合,数千年来积淀成为深厚的红枣文化,成为全球华人普遍的文化认同。

全球华人对红枣文化的普遍认同,就是对“黄河母枣”最好的理念营销。“黄河母枣”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恢弘概念本身就是对临县红枣最强有力的品牌背书。在此基础上,以更高视野、更大力度对“黄河母枣”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红枣起源地原始品种的文化内涵的挖掘、“黄河母枣”品牌的塑造、“黄河母枣”传统加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不仅可以有力促进临县经济建设,提升枣区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是深度挖掘临县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临县“黄河母枣”特色文化,使“黄河母枣”品牌成为推动临县文化、经济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