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淡去的年味

□ 武跃征

2024年02月18日 09:28:05 编辑:成柏

得病的炒花儿

一进腊月门就闻到年味儿了。

腊月初一的说法是:初一的炒花儿,也叫得病的炒花儿,也就爆米花。我们小时候一到初一就欢天喜地到野外把绵绵沙取回来,然后大人们就会在院子里或者街头的一个比较宽畅的场子里临时垒起一个简易的灶台,然后把柴火烧起来,再把我们从野外取回来的绵绵沙倒进大锅里。当柴火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看到锅里的绵绵沙好像是水一样沸腾起来。这个时候大人们就会拿簸箕把玉米倒进锅里。这个时候我们这一群孩子就像一群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叽叽喳喳,每个人的小眼睛都睁得大大的,紧紧盯着锅里。霎时间你就会看到锅里的玉米乒乒乓乓蹦跳起来,有的甚至蹦出锅外。我们这群孩子就是一群鸡抢着啄食一样争先恐后地把这一粒滚烫的炒玉米豆塞进自己的嘴里,顿时被烫得龇牙咧嘴。这样的大锅里炒出来的玉米炒花其实连一半都没有爆开花,但全部都炒得变成了金黄色,这个时候就算是炒熟了,如果你不能及时取出来,再炒就火大了,金黄色就又变得发了黑,这时候吃起来就有点焦味。条件好的人家还可以炒点黄豆,如果把黄豆在盐水里泡上一天再冻上一夜,炒出来的黄豆就更好吃了,嚼到嘴里香喷喷的。

再后来,一进腊月门的时候,街上就会听到外乡人架起爆米机“咣、咣”的起爆声。每当这时候各家的孩子们就会从家里端着簸箕簸箩盛着玉米跑出来排队,这爆米机爆出来的爆米花全部都是白花花的,但我还是顽固地认为吃起来不如绵绵沙大锅里炒出来的香脆可口。

我们就是这样开始闻到年味儿的。

少年不知愁滋味。小孩子关心的只是吃,其实所谓“得病的炒花儿”说的是大人们的感受:大人们此时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事情了,大人小孩吃的穿的全要准备,能不犯愁吗?

加病的米粥儿

腊月初一的炒花儿还没吃腻,香喷喷的炒香味还在回味,不知不觉一晃就到了腊月初八。在我们老家,腊八是要吃馏米的。所谓的馏米也可能就是城里人叫的腊八粥。我们所喜欢吃的馏米是用软米拌上红枣蒸熟的。我们儿时的那个年代这种馏米也算是一种美食,一年到头也就盼着腊八这一天能够美餐一顿。现在我们吃馏米的时候还要再蘸点白糖,这就更是美上加美了。腊八这一天我们早早就醒了,因为心里一直惦记着吃馏米呀,天还没亮,窗外还是黑乎乎的,我们就竖起耳朵听大公鸡打鸣。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咯咯咪—大早起来吃馏米”。听见大公鸡一叫,儿时的我们便迫不及待地穿好衣服跳下地来,因为半夜就起来了的母亲早就把馏米蒸熟了。我们几个饿鬼一样的兄弟姊妹早就拿着碗筷围着锅台流着口水等急了。母亲把锅盖一揭,香味扑鼻热气腾腾金黄闪亮红枣点缀的馏米便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然是最小的弟弟优先了,最后才是姐姐,然后才轮到父母。

孩子们是只顾着吃了,可对大人们来说这腊八吃馏米也是有说道的:初一不是吃过得病的炒花儿了吗?这腊八的馏米叫做加病的米粥儿,因为此时年关更近了,人们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要命的粞瓜儿

从吃炒花儿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到了腊月二十三的时候就浓缩成粞瓜儿了。所谓的粞瓜儿也就是用粞做成瓜的样子,赶年集的时候就可以买到。当然了快到腊月二十三的时候街上也有小商贩叫卖的。也有叫粞棍棍的,跟大人们抽的纸烟形状差不多,拿到手里是硬的,就像一块糖一样。吃到嘴里的时候就成了甜甜的黏黏的,和吃糖的感觉又略有不同。也正是因为粞瓜儿是黏的才赋于了它一个特殊的任务:二十三 打发爷爷上了天,打发爷爷上天的时候就把爷爷的嘴甜住,只能是“上天言好事”。比如说什么文昌爷啦观音菩萨啦统统都不知道,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最关心的就是吃,我们所崇拜的爷爷也都是和吃有关的。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粞瓜儿无疑是最好吃的东西。

大人们和孩子们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到了二十三,年关越来越迫近,压力越来越大,杨白劳们被逼得到处躲债,普通的老百姓也为了过年忙得要命,所以叫做要命的粞瓜儿。

救命的煮角儿

一过腊月二十三,过年的脚步就要是加快了,可以说是紧锣密鼓,一天一个说法,咱就从二十三说起。

“二十三打发爷爷上了天”,这一天也叫小年,家家户户都烧香放炮,欢送爷爷们上天去,而且希望爷爷们“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二十四割下对子写好字”,也就是说这一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买回写对联用的红纸,然后拿出平时不用的割纸刀刀,把每个门口要贴的对联写好。

“二十五圪桃枣儿往回数”。这一天的任务主要就是置办年货,把核桃枣儿等平时比较稀罕的食物买回来,准备过年时吃。注意一下这个“圪桃枣儿往回数”的“数”字,说明从前每家吃圪桃和枣儿都是数个个的,不像我们现在食物这样丰盛,谁还一个两个去数,一把两把也懒得去拿,一袋两袋还差不多。

“二十六割上一块肥羊肉”,请朋友们仔细品一品这句话,这一天的任务当然也就是去割肉,而且是要割一块肥羊肉。为什么非要强调个“肥”呢?现在的人割肉谁都喜欢瘦肉而不喜欢肥肉,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几乎见不到一个胖子,因为肚子里缺油,所以人们都喜欢肥肉。当然了有钱人家其实在腊月二十三的那一天就宰一只羊供奉爷爷,供献过之后就是过年自己家吃。现在也一样。

“二十七关住门门洗洗足”,说的是旧社会的女人都是小脚(三寸金莲),裹着的脚一般不会外露,一年到头只是到了腊月二十七的时候,把门儿关住,怕人看见自己的足,偷偷地洗下足,所以就有了以上的说法。

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这天下午,我回到了乡下的老家,让我妹妹和外甥女开车拉上我90岁的老妈进城洗了一回桑那浴,对于老妈来说这也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又让人家给老妈修了一下脚,老妈说太舒服啦。以后我要求家人每周带老妈去洗一次桑拿,让老妈天天都清清爽爽舒舒服服。

“二十八 黑的白的全蒸熟”。这一天的任务就是蒸馍馍。为什么又分黑的白的呢?看过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人都知道孙少平上高中时食堂的馍馍分三种,最好的叫欧洲,其次的叫亚洲,最次的叫非洲。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面馍馍是最好吃的东西,而现代却大多数人都营养过剩,那种叫做粗粮的黑面馍可能更能得到大家的青睐。过年蒸馍馍的时候,也是那些巧媳妇大显身手的时候,她们可以做出各种花样的蒸馍,什么莲花呀,还有枣山山、蛇盘盘、燕娃娃、佛手手等等。

“二十九 打上瓶瓶酒”,到了腊月二十九的这一天,过年的各种物品也就都准备得差不多了,但过年这样盛大的节日喝点酒是必须的,所以各家各户都必须打上瓶酒。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也就是提上个空瓶子到供销合作社排队打上半斤八两散酒,整瓶整瓶买酒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十分豪华了,更不用说整箱整箱啦。

“三十儿捏上两个扁食儿”,年三十也就到了除夕了,这一天,人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包饺子。我们老家饺子也叫扁食,还叫煮角儿。除了包饺子,这一天还要把写好的对联贴出来,再把鞭炮二响炮置办好,然后有些人就会通宵不睡觉,专等新的一年的到来,这叫熬年。当除夕夜晚上12点钟的时候,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千家万户的鞭炮声便响成一片。

凌晨的时候,院子里还黑乎乎的。家家户户就开始起床点旺火,点旺火就是各自在院子里用收了高粱的高粱穗子做成火把,然后集中到院当中临时搭建的灶台里,象征这一年的红火兴旺。

“初一嘞 大的小的全吃嘞”,吃什么?当然是吃饺子了,也就煮角儿。这大年初一的吃起来也是大有韵味大有讲究的:这一顿的饺子里面共有十三个是包钱币的,从前是包铜钱,现在包的是人民币的硬币。为什么要包十三个呢?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加上闰月正好十三个月。传说这一天谁吃出来的钱币多,接下来的一年谁的福气就大。这初一的煮角儿一吃,也就宣告和过去的一年告别了,以前的账不能说一笔勾销,但至少说可以重新开始,对于债务缠身或者欠债收不回的人都可以暂时告一段落。这就叫救命的煮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