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不负青山不负人

全市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体系

2024年03月06日 11:51:32 编辑:

本报讯 (记者 梁瑜) 巍巍吕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不言而喻,就拿地处西北的岚县来说,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县面塑。岚县面塑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制作面塑的传统。从正月二十五的点灯灯,到清明节的蛇燕燕、寒食食,七月十五的面人人,再到正月初一的面花花、面枣山等,岚县面塑几乎涵盖了岚县所有的节庆活动。

更为特别的是,在岚县及周边县市,办丧事、过周年,面塑供品必不可少,现在老人过大寿,孩子过生日,子女嫁娶也都用各种内容的面塑作品。2014年,岚县面塑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岚县还有岚城面供、岚县民间八音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城面供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一位贤孝的媳妇而进行的一项纪念活动,相传其丈夫不幸早逝,婆婆为此哭瞎双眼,为替婆婆治病,她不惜荡尽家财,四处乞讨,其孝心感动上苍,玉帝派观音下凡治好了婆婆的眼疾,并把医治百病的药方传授于她,从此她便成了一位神医仙姑,终年行医乡里为百姓治病,一直活到99岁坐化。百姓认为她是仙姑下凡,就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请来最好的面塑艺人捏制出各种面塑供品祭祀她。1992年开始,供会得到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实施了保护措施和传承计划,2008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岚县民间八音。岚县民间八音源于北魏年间,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大事、庙会以及元宵节等活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岚县八音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演奏形式多样,曲目独特、自成体系。由于民间传谱采用口传的方式,遗留下来的曲目只有56曲。目前,岚县八音共有30余班。2006年被列为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正构成全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我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乡村振兴的思想灵魂,强化文化遗产的应用是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十四五以来,我市千方百计保护文化遗产,一是持续完善规划体系,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准编制全域旅游、黄河板块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康养旅游等市级旅游专项规划,充分融入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乡村振兴和旅游经济发展增添强大助力。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9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国拨和省拨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补助资金1.26亿元,共完成文物保护修缮项目126个、文物展陈项目6个;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宣传,为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撑。

三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扎实开展文物普查工作,2018年完成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核查和革命文物调查工作,共核查不可移动文物5767处,新增革命文物77处。2020年完成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补充调查工作,新增革命文物133处,革命文物总量达到405处。2021年完成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工作,共调查413处,其中37处被公布为省级红色文化遗址。7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被列入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二。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2019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文物认领认养任务137处,数量全省第一。

同时,全市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配套制定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建立了非遗数据库和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全市非遗保护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轨道,以政府为主导、保护机构和传承人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传承格局初步形成。

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全市设立非遗综合传习中心5个、非遗传习所80个、非遗传习点112处。全面铺开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已建成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120个。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开发了汾酒制法工艺展览展示、贾家庄汉民族婚俗展演等非遗文化,建成了交城田家山非遗文化村、孝义市杏野砂器特色小镇等一批非遗传播场所,碛口古镇、临县义居寺、交城庞泉沟等地被纳入我省“黄河风情非遗之旅”“康养休闲非遗之旅”线路,汾阳贾家庄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形成了“非遗+旅游”品牌效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持续推进非遗进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军营、进景区、进校园,年举办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组织开展濒危剧种抢救性保护公益性演出活动,年演出场次400余场,非遗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