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头条

璀璨文化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我市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024年03月21日 09:46:14 编辑: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灯笼高挂,“鱼龙”轻舞。龙年新春,吕梁各地张灯结彩,《吕梁交响》在山西大剧院隆重奏响,“闹春”的柳林盘子文化摄影展进入离石区七里坊文创中心,100余项春节文化活动集中推出,浓浓的中国年味“点亮”街头巷尾,融入传统风景的文化盛宴,吸引着人们放慢脚步驻足流连。

文化传承亮点频出、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蓬勃发展,吕梁大地锦绣斑斓,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壮丽画卷,正随着新时代徐徐展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吕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大力弘扬伟大“吕梁精神”,全力守护文化瑰宝,传承发展历史记忆,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吕梁大地展现出厚积薄发的文化气韵和精神风貌,聚集起城市发展、群众生活更加美好的非凡新动能。

培根铸魂 守正创新

凝聚自信进取的精神力量

飘扬的红旗与一排排充满年代感的店铺相互映衬,精致的灯笼照亮人头攒动的街面,也映红了庄严肃穆的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春节假期,人们走出家门,抖落一年的疲惫,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从拱卫延安的晋绥边区首府蔡家崖,到临县南圪垛村的中央后委所在地,再到离石区高家沟村的“陕甘宁边区、晋绥军区和晋冀鲁豫的太岳地区高级干部会议”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红色场馆“串珠成链”的吕梁,迎来众多游客。

数年没有回老家过年的白先生,专门带着家人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及红色一条街参观游玩。“这是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 还有120师司令部旧址,是净化心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去处。此次带家人过来,想让孩子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引导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信念。”白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军东征”的枪炮声、屏障圣地延安的晋绥边区嘹亮的军号、女英雄刘胡兰面对敌人“怕死不当共产党!”的慷慨激越、千古绝唱《沁园春·雪》的壮志豪情,穿越时空,久久回荡在表里山河的上空。

2017年6月,在山西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首站就来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郑重地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他动情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吕梁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吕梁精神”和遍布全市的红色遗址,为吕梁儿女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推动吕梁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凝心铸魂、高举旗帜,底色鲜明、气象日新。

知所从来,明所将往。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为吕梁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各行各业的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市委作出在全市大力宣讲二十大精神的决策部署,这让进入市卫健委不久的职场新人赵金胜迅速找到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发力点。

2023年春节后,获悉市委精选108名理论骨干充实市委宣讲团成员库,组建“春风宣讲团”,奔赴各行业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巡回宣讲,已经多次参加学习活动的赵金胜便充满期待。“五一”假期过后,赵金胜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春风宣讲团”走进市卫健系统,宣讲团成员李满元深具感染力与穿透力的宣讲,让奋斗的方向和肩上的责任在赵金胜的眼前变得越来越清晰。

“认真听了讲座,让我深感新征程责任重大,但同时也为自己能参与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感到由衷自豪。我要不断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提高本领,消除‘本领恐慌’和‘知识短板’,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钻研,进一步锤炼实干作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努力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赵金胜激情满怀地表示。

思想光芒照亮前路,学习热潮涌动老区。2023年开年之后,10支行业宣讲分团,1.91万场宣讲活动,超过175万受众,“春风宣讲团”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吕梁的百业千行、城乡阡陌,也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奋楫笃行、实干创业的激情。

汲取前进动力,凝聚奋进力量。在组织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入心入脑的同时,市委宣传部还安排开设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大精神在吕梁”“今日一习话”“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力弘扬吕梁精神 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等专栏,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和《勇当开路先锋 争当事业闯将》等融媒体产品,推动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市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创新举措、生动实践。

“我们会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吕梁精神体现到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中,持续推进便民化改革,优化窗口服务,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在参加了系列学习活动后,市行政审批局干部任静卿表示。

文明守望 活化利用

传统文化激扬时代风采

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2024年元旦刚过,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副团长韩锐就明显忙碌起来。节前,团里新创作的现代戏《酸枣沟》被省文旅厅遴选入全省49台优秀剧目,将参加春节期间的展演。

“去年5月22日,我们精心打造的碗碗腔《酸枣沟》在孝义市东风剧院首次公演。这次被确定为2024年‘两节’山西省优秀剧目展演参演作品,要在省城演出,压力挺大,所以我们都在努力排练。”韩锐介绍。

“过节不听碗碗腔,酒肉再好也不香”。孝义碗碗腔是流传于孝义及周边市县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分为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唱腔。这一原为孝义纱窗皮影戏曲调的古老曲类,因有一个“碗碗”状的铜铃参与伴奏,终以“碗碗腔”之名享誉四方,2006年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孝义、汾阳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对碗碗腔艺术的真挚赞美之声。

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着时光味道、镌刻着历史基因,凝聚着流传久远的智慧结晶,彰显着区域独特的个性和涵养。

“活化”是最好的传承。为了让碗碗腔这一艺术瑰宝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绽放出更灿烂的光彩,孝义市碗碗腔剧团不仅传承了《福寿镜》《红云岗》经典剧目,还不断引入反映时代发展主题的新元素,创作了新古装戏《清风亭》和《春草闯堂》等剧目。2016年初组织创作现代戏《酸枣沟》,用碗碗腔演绎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这一剧目的公演让非遗文化不仅走得更远,还更加深入人心。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使命。

2023年6月1日,在交城县城北小学,交城县堆绫技艺传承人张姣丽被同学们围得水泄不通,一堂生动的“非遗进校园”实践课正在进行。

“它是用丝绸做的,很有光泽感和立体感,人物栩栩如生、动物活灵活现,看上去很美。”轻轻地抚摸着张姣丽递过来的堆绫作品,黄婧怡同学赞叹道。

堆绫,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3D打印技艺,是一种脱胎于唐代“贴绢”“堆锦”艺术,结合了绘画、刺绣等工艺,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民间画类工艺,2017年进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进校园后,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不但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更加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爱上身边的非遗传统技艺,有助于非遗传承的火种永久地保存下去。”张姣丽告诉记者。

守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才能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市开展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37处红色文化遗址入选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发掘56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市级非遗传承人94人,16个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人获得第六批省级非遗传承人称号。孝义皮影戏、中阳剪纸两款数字文创产品上榜全省国家级非遗数字文创藏品。组织开展了三期“吕梁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吕梁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培训非遗传承人220余名,着力提升非遗传承人传承能力和水平。

文物无言,却充满温度,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有效激活文物的时代价值和当代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2023年,我市编印了《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精萃》、公布了60处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动交口县、孝义市、中阳县共完成文物认养25处,对吕梁汉画像石和孝义市一级皮影木偶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启动了非遗数字博物馆项目,组织完成了兴县固贤煤矿、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佳峰煤矿等115处矿区范围和十地预审文物核查和意见回复,完成勘探面积128.15万平方米,发现古墓葬221座,古遗址46处,出土文物1500余件。

在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我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吕梁大地上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舞动在非遗传承人手中的技艺“活”起来,为新时代提供新滋养新能量。

以文化人 惠民乐民

文化活水润心田

江山如画,大美吕梁,人物从山水中走来,回山水中去。

2月2日,山西大剧院内,灯光璀璨、唱腔婉转,演员的动作行云流水。当天,临县道情戏《大河清清》在这里成功首演。该剧是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以“一泓清水入黄河”为背景,通过一名律师、女友和一对山乡母女之间的交流、纠葛与矛盾,反映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当下,法律与情感、现代文明与传统道德之间产生的碰撞,折射出乡村振兴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思考,展现了吕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貌。

临县道情戏是源自临县、方山等地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剧目内容多样,演出形式生动,通常通过语言和动作的表演,展现出临县地区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乡土风情。对研究和认识戏曲形成和发展、戏曲音乐的嬗变有着重要的价值,被誉为“吕梁山上一枝花”,2006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河清清》作为临县道情剧历史上第一次‘高手云集’的制作,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舞台样式令传统戏曲形式焕然一新,为正在喜迎新春的群众献上了一份文化大礼。”首演的成功让作为导演的安凤英激动不已。

吕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文艺形式,在最新编撰的 《中国戏曲剧种全集》中,搜集了全国存活的348个地方戏曲剧种,汾孝秧歌、临县道情、孝义碗碗腔、孝义皮腔4个本土剧种赫然在列。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凝聚民族复兴伟力,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在吕梁日新月异、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从这片火热的大地上,汲取灵感和养分,创作了临县道情戏《吕梁山护工》、孝义碗碗腔《酸枣沟》、舞剧《刘胡兰》、红色木偶剧《战马红旗》等众多精品佳作,以高品质文化供给“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2023年10月8日,舞剧《刘胡兰》、歌曲《美丽山西我的家》成功获评全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一部部精彩的戏曲,一首首动人的乐章,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体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群众的热切期盼。

2023年12月18日,万众期盼中,吕梁市图书馆新区分馆在吕梁学院隆重揭牌,吸引了众多热爱阅读的书友们在门前排起了长队。吕梁学院外语系的大一学生邓洁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顺利进入期待已久的图书馆,六万余册藏书和各种阅读设施挟带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图书馆装修大气,环境好,有图书阅读区,还有电子阅读区,真想每天待在这里看书。”抚摸着眼前书架上一排排精美的图书,邓洁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

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图书馆承载着人们对知识、智慧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继2022年的世界读书日,吕梁图书馆正式开门迎客之后,我市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借助吕梁学院图书馆建设了吕梁新区分馆,针对性地推出延长服务时间、智能化自助服务等创新服务,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

“吕梁市图书馆新区分馆承担着城市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双重职能,它的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不仅满足了市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对提升吕梁市文化品位、促进精神文明和文化强市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吕梁学院副院长刘宝琦说。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更是为了传承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基因,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我市通过完善图书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群众提供学习、交流、欣赏的场所,让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面对基层群众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不断创新和探索,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五个一批”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公益电影放映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小分队、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地方剧团为群众带来上万场文艺表演,针对稀有剧种开展了四百多场公益性演出,推动稀有剧种的传承发展,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演出1377场,让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文化的魅力,努力让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源泉和动力。

就在这一年,我市还成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组织了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暨“新时代和美乡村”主题采风活动,并在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斩获28金19银30铜,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吕文平表示。

又踏层峰望眼开,更扬云帆立潮头。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吕梁儿女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笃行实干、阔步前行,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让璀璨的文化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唱响“吕梁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