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往事

红火

□ 程建军

2024年03月23日 10:50:52 编辑:

小的时候,每年冬至,我们乡下的孩子们都要在晚上玩一种叫“熏冬火”的游戏。

各家各户都要从家里抱一点柴火:干草、玉米秆、高粱秆、蒿柴、枯干的杨柳棒子……堆放到官道附近的空地上,然后全村男女都要聚集在这堆旺火旁,祈求一年到头的红火和平安。

大家群情激奋,柴火越堆越高。点火的,扇风的,添油的,加柴的……大家在柴火堆旁忙得一塌糊涂,空气中弥漫着欢快的气氛。

旺火越烧越旺,照得天空火红,照得田野通明。

旺火越烧越旺,大家唱着跳着,谈论着一年到头的快乐与忙碌。

同样的红火,要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的晚上还要隆重的上演一回。

不过,这次闹红火的主角却变成了我们这些小屁孩。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举起燃着的柴火棍子,先是在自家大门口炫舞上一通,然后成群结队涌向官道口、河滩地、坡梁上,互相比赛谁的柴火棍子燃得时间最长,打出的火花最漂亮。

看吧,一群穿着崭新的大红棉袄的小屁孩冒着料峭的春寒奔跑着,挥舞着手中熊熊燃烧的柴火棍子,快乐地喊叫着:“红裤带,红裤带,红裤带”。

“呼啦啦,呼啦啦,呼啦啦”,孩子们手中的柴火棍子一圈又一圈飞舞着,火光耀眼、火星四溅、火龙盘旋、火花灿烂,和天上闪耀的星星遥相呼应。伴随着孩子们的呐喊声尖叫声,一曲曲欢快的火把舞在夜空中不停地扭动,寂寞已久的小村庄顿时沸腾起来!

玩火的快乐自然不必多说,但是代价自然也是昂贵的。

记得那年玩火者当中,有崭新的衣服被烫了窟窿的,有新鞋子被扎入锋利的石子的,有脸上被滚烫的火星烙下伤痕的……

当孩子们黑虎花脸,带着满身的烟熏味,气喘吁吁地拱在母亲怀中,娘们满腔的怒气就涣然冰释了。所有的心疼还得暂时放下,大新正月,大人们不能打骂孩子!

小的时候,我还玩过父亲给我扎的红布裹挣的小灯笼。

小灯笼,小红烛,小麻绳,小铁丝……我们兄弟轮流提着它,屁颠屁颠地去各家各户门口炫耀。

再大一点,我们小伙伴还玩过一些其他样式的红火,就是聚在一起打焰火——有的焰火是手提金花,捏在手中刺啦刺啦的响;有的焰火是三角花,爬在地上滴溜溜转;有的焰火是彩珠筒,在天空中闪耀着各式的礼花……

那时,村里除了有好听的八音会,还有好看的锅子火晚会。五彩缤纷的烟花飞上天空,炸开了的美丽景象——像母鸡下蛋,像猴儿尿尿,像鸡冠花开,像母猪拱圈…………

点老杆放烟花,是锅子火晚会的重头戏。

老杆从下到上一共12层,代表一年12个月,最上端是个斗子(旧时装粮食用的),老杆点燃之后从下往上逐阶燃放,到最后锅子被引燃朝四面八方绽放,寓意五谷丰登,粮食溢出了锅子。

锅子火的压箱底是四面对打的火炮——老百姓叫它“走犊子”(大约类似流弹)。

“吱儿,吱儿,吱儿,”一大波一大波“走犊子”猛地向人群飞来。丢帽的,掉鞋子的,哭爹的,叫娘的,棉袄上烧了窟窿的,燎了一大片头发的……人们吓得抱头鼠窜大呼小叫东躲西藏乱成一团。

看看这红火,多么刺激多么得劲!

看完放火,还可以在街上看纸灯灯。西瓜灯红彤彤, 白菜灯绿个盈盈,芫荽灯碎个粉粉,茄子灯紫个盈盈,七扭八歪黄瓜灯,龙王灯满身麟,老虎灯实威风,摇头摆尾狮子灯,还有那嘶溜溜起火带炮乒乒乓乓两盏灯……

如今满街的炫目灯笼随意挂了一树,固然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还是怀念从前的用手工扎的用纸糊的那些小小的纸花灯。

元宵节观灯,在老家至今,仍有人将它说成看红火。

据说,这是因为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为了避讳他名字中的“登”与“灯”同音,于是在元宵节贴出告示:“本州官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俗语的由来。

如今,时代发展了,我们可以享受的红火也越来越多了。

传统秧歌、创意街舞、威风锣鼓、五彩花灯、舞龙舞狮、无人飞机秀…各种社火文艺展演美不胜收,真的是令人赞叹不绝!

黄土高原上,从古到今燃烧着这么多的红火,沸腾了幸福欢快的人群,舒展了形式各异的风俗画卷,光大了声势浩大的庆典仪式,生成了中华民族浩荡不绝的人文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