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张家塔:赵氏的城

□ 李心丽

2024年03月24日 09:57:51 编辑:

说是村,但村内的遗址昭示着它曾是一座城,单从民居遗存来看,它可以算作乡村版图上的翘楚,民居遗存加上城墙遗址,我们可以在想象里还原它的旧貌。苍茫的群山上,四座城门镇守一方,坚固结实的古城墙,让张家塔成为一座密闭的城。

说它是城,有据可证。在《赵氏宗谱》里我们看到这样的资料:城堡始建于嘉庆年间,于咸丰年间又进行了城墙的加固。四大城门五米宽,五米长,二点八米高,门扇三到五寸厚。门面全部用铁质蘑菇钉铆成,均有大木锁、铁搭扣、铁环、环扣,夜晚关门上拴,每座城楼上有火炕,有专人把守。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座城门都已损毁,东门和南门经过修复,恢复成原来的二层,西门只剩下遗址,北门有城门,只剩土质的城墙,现建了一个小广场。

我们来的时候,走的是东门,东门被誉为“喜门”,古城墙虽然不在了,但东城门已经恢复一新,东门的二层有张家塔村的标志,进入东门,规模庞大的古村落便展露在我们面前。

导游向我们展现了过去曾经繁荣的画面,四座城门戒备森严,每个城门有人把守,这里是一个秩序井然、百业兴旺的小世界。在她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看到那些消弭在暗哑时光里的人物重新活了过来,大清王朝的辫子还未剪去,或蛇一样盘在头顶,或拖在屁股后面一甩一甩的,他们从坚固的城门边,簇新的庙宇前,如市井一般热闹的村巷里,向我们走来。他们曾经栖身的张家塔,是一个多少人羡慕的处所。在相隔几百年的注目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秩序井然又安适自在的农耕生活图。

其时春节刚过,张家塔处处张灯结彩。年后的几场大雪,覆盖着远山近川,我们站在东门的平台上向远处眺望,试图在视线里找到那几座城门,我们的目光也试图与历史交汇,试图落在清嘉庆年间的古道上。远处是消逝的历史,是远去的身影,是踏马而来又去的一个又一个梦。

来之前,它的名声已经四处飞扬,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在抖音上,在微信上,自发的给它做着传播。在我的周围,它已经小有名气了。古民居被人们传诵,院院相通的暗道被人们传诵,物的诉说有很大的魅力,这些古建群落,当你身处它们面前时,你便被一种强烈的语言包围了。

这里是黄土高原,是湫水河流域,虽然闭塞,文旅融合的聚光灯让它现身在公众视野。文旅融合让许多人的行走乡村化了,这个矗立在海拔一千多米群山上的村庄,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从大清顺治,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之后又历经中华民国,直到现在。看着这些建筑,我们仿佛看到了大清的前世今生,看到大清遗落在群山中的一粒闪闪发光的珠宝。

民间曾有这样的传说:“武家沟假出朝廷(盗用清朝历代帝王名号铸铜币流行市场),张家塔私包皇城”。这说明张家塔这座城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说修建这城堡没有得到官府的批准,曾有官衙来此抓拿私包皇城的罪犯,但张家塔村人团结一致,让官衙的人没有得逞。

张家塔为什么要修建城堡呢,清朝时期的最基层行政单位是县,因此就有了“皇权不下县,下县惟宗族”的说法。宗族是受清朝法律承认的地方自治组织,所以不难看出,张家塔修建四大城堡为得是御外,确保村庄安宁,村民平安,为村之治安的一大举措。

由四大城堡联想到三十六院院院相通、与各大城门相通的暗道,这暗道在张家塔形成了一个纵贯全村的地下交通网络,它简直是缩小版的“地铁”通道。由城堡联想到地道的作用,同样也是御外。

基于此,张家塔的宗族让我们生出强烈的好奇,于是一个人的名字出现了。张家塔村的始祖赵山,是有名的风水先生,又一说法说他是一个穷秀才,顺治年间从临邑外迁到张家塔。他博览群书,教子有方,到了张家塔,与次子一起挖了两孔窑洞苟且居住。赵山白手起家,以种地为生,拓荒种地,耕地由少变多,又靠出租土地,收租售粮,出借粮钱,收息牟利,天长日久,由穷变富。长子武进士,次子学医,之后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耕读传家,从四世赵睿之开始大兴砖木。

有人说张家塔是方山的布达拉宫,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光从耗时上看,就足可以看作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从清康熙43年动第一块砖开始,历经四世赵睿之、五世赵敏、赵勉、六世敦仁等弟兄五人,七世赵旭、赵春等十三人,八世宫桂、廷桂等两堂共42人,八代人二百一十年的修建,终于到民国四年大功告成,共建宅舍36院。

宗族的最高领导者深知,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各种道德准则早已根植于大多数人的内心。同时,民间传说、迷信以及佛教、道教的教义也对农民日常规范形成重要约束。因此在大兴房屋的同时,又修建三座庙宇,梦楼、祠堂,宝峰寺。

嘉庆年间开始修建东、西、南、北四大城堡,可见其时赵氏家族的财力与实力。赵氏后代从事着各种行业,有开煤矿的、银行的、药铺的、粉房的,有打铁的,做豆腐的,做醋的,开砖厂的,也有考取举人进士的,但不管赵氏后代从事着哪种行业,从他们一张图纸干到底的众志成城,可以看到赵氏家族有严格的家规和一脉相承的目标。

城是用城墙围起来的地域,主要是为了防卫,遥想当年长长的古城墙把张家塔庇佑在群山的腹地,我们就不由得感叹赵氏宗族的实力,小小的张家塔,它曾经是一座群山之中的城,想当年,它在这群山之上是何等的威武和炫目。

从四世赵睿之说开去,我们在赵氏祠堂的院子里看到了庞大的世系图,上街、中街、下街谱,每一谱的人口分布,可以看到赵氏家族人丁兴旺。我们也看到院子里矗立着好几通碑,其中有一通碑是十多年前刻的,是方山本土地方文化工作者武有平所写,赵氏祠堂维修碑记,这不仅是记载,也表达着赵氏后人追思怀远的心情。

赵氏宗祠的二楼上,供奉着赵氏先祖的灵位,同行中有一位是赵氏十二世孙赵平贵,他虔诚地跪在先祖的牌位前,向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先人叩拜,他感谢他们给了他一个光荣的姓氏,把耕读传家的美德代代流传了下来。

在赵氏祠堂里,我们看到了墙上的彩绘,是二十四孝图,从这一点上看,赵氏家族对后代的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

赵氏家族繁衍生息 20多代人,家学相承,文人辈出,进士、举人、拔贡、秀才、监生、廪生代代相承,学文练武,耕读传家,书香数百年,科甲蝉联,家无白丁,村风端正,民风淳朴,清代官府赠张家塔村“文明之村”的荣誉牌匾。

张家塔村每院的门额及屏风都有引人注目的文字,大都是砖、木雕而成,室内每家几乎都有炕围壁画,这些壁画形式多样,各有风骚,有人物画,有戏剧画,大门墙壁上有山、林、花鸟的速写,居民家什大都木雕,石狮(瓦烧)、石雕千姿百态,造诣非凡。

赵氏家族书香百年,文人辈出,虽然许多人物无从考记,但明清时期知名人物赵中元、赵以清、赵尺壁、赵苇、赵无玷等人都考取功名,赵中元博览群书,曾做过嘉庆的老师,乾隆二年考取进士,后人称颂:“南才纪晓岚,北才赵中元”。

张家塔民居部分古门匾也非常讲究,在条壕沟五院,我们看到前西院屏内门匾上写着:进德修业,这是光绪辛丑年赵无玷书。赵无玷是清光绪二十五年举人。在条壕里前东院大门额上写着:迎春第,这是光绪丙申吴命新书,在条壕里前西院大门额上写着:锡福居,这是光绪丙申桐圃书,与赵氏有渊缘的知名人士吴命新、杨际清、于大檀在张家塔都留下字迹。匾额“典型宛在”是杨际清赠送给赵敦义的匾额,现在还完好无损。于大檀是“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曾孙,乾隆时翰林院庶吉士,吏部候铨训导,岁贡生,为张家塔题匾:“敦厚家风”。

在门匾上,我们还看到这样的题字:酌史锄经,行必履正,我师卫荆,耕读传家,福海寿山,凝瑞增辉等这样的字眼,这些门匾历经岁月的磨蚀,有的需仔细辨认,但更令我们感受到赵氏家族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文化思维,康德说,给信仰留下一块地盘,在张家塔,我们处处能感受到一种信仰和文化。

从对面山上眺望,张家塔民居造型就像一个倒“福”字。所有建筑布局成轴对称图形,屋上楼阁美观大方。每处宅院都有防洪防涝的明暗水道。

百闻不如一见,在这个早春的天气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宏大和细微的张家塔,远去和消逝的张家塔,还看到了一种精神和文脉,一种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