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精神代代传
□ 李兴盛
三月的吕梁山,杜鹃花开满枝头,花香馥郁香万里。清明节前夕,汾阳实验小学二年级全体师生在学校组织下,一起乘坐公交车,前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缅怀先烈。
上午九点,孩子们整齐列队、庄严肃穆地站在刘胡兰纪念馆广场上。广场花坛中央,矗立着汉白玉的毛泽东题词纪念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几个大字。孩子们面向纪念碑前,由少先队员举着的国旗、党旗、军旗和少先队队旗行注目礼,并大声宣誓。
抬眼望去,“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激情高昂的讲述,思绪瞬间回到了那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自幼聪明、好学。1942年,刘胡兰参加了抗日救国儿童团,站岗放哨、发传单、送情报。1945年10月,她担任村“妇救会”秘书,组织妇女上冬学,读书认字,学习革命道理,带领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看护伤员。1946年6月,刘胡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候补党员。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斩钉截铁地说出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后,被敌人铡死,从容就义,死时还不到15周岁。
1947年春天,毛主席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做出决定,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高度评价了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从此,刘胡兰,一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镌刻进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刘胡兰精神,成为一种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的发言,把思绪又拉回到了广场。老师鼓励学生们,要学习刘胡兰烈士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力量;学生代表表示要以刘胡兰为榜样,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好学生。接着,向烈士敬献了鲜花,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缅怀和敬仰之情。
随后,孩子们参观了刘胡兰史迹陈列室,观看了展现刘胡兰烈士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图片、绘画、雕塑、文献资料和一些宝贵物件;还观看了视频,更直观、生动、鲜活地了解了刘胡兰的生平故事和革命贡献,看到刘胡兰牺牲时的铡刀时,同学们都痛心惋惜。
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参观结束后,孩子们在馆前合影留念,并分享了自己的感想。他们纷纷表示,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珍惜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纪念馆区,松苍柏翠,绿草如茵,百花齐放,肃穆庄严。一眼望去,只见“刘胡兰纪念馆”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在阳光的衬映下,犹如一团炙热的火,正在熊熊燃烧。
纪念馆规模宏大,刘胡兰精神浩气凌霄。历史的风雨虽已远去,却冲淡不了大家对英烈的敬仰之情,大家感受了一次灵魂的震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孩子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汇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那是刘胡兰精神在新时代高高飘扬。刘胡兰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榜样,孩子们震耳欲聋的声音直冲云霄: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本领,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