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颜迎春风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今年,我们在完成村内污水管网铺设的基础上,又投资255万元,新建蓄水池、污水处理站,建成后处理规模可达100吨/天,出水标准达到一级A,极大地改善了村内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目前,正在加快完成污水收集管网5100米的道路填埋恢复工程。”近日,在汾阳市栗家庄镇上林舍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伟指着身后不远处的施工现场向记者说。
有山、有水、有美景,所到之处抬头郁郁葱葱,低头小桥流水。上林舍村自然环境优美,气温凉爽、林丰果茂,藤缠树绕,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空气质量能达到国家 I 级标准,堪称天然氧吧。一条近三千余米的林泉沟,如一条流动的翡翠,蜿蜒穿梭于村落之中,长年流水淙淙,水清石现,自然冲刷而形成的曲折河道,与天然植被自成一景,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资源。近年来,该村通过“支部+企业”运营模式成立旅游公司,上马了高空玻璃漂流、丛林穿越、高空滑索等一系列休闲娱乐设施,将景区打造为集乡村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拓展研学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景区,进一步带动了该村旅游业的发展。去年,该村被市委列入全市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
“这是我们去年投资500余万元建设的21套新型树屋民宿,适合研学团建、国防教育,‘五一’正式开门纳客,目前已经接到了不少订单。”汾阳市上林舍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维东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乡村的宁静与自然。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亲近自然的旅游方式,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瞄准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潜力,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将建成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列入今年全市20件重点工作,为各县(市、区)发展乡村旅游添了一把火。
在孝义市胜溪湖街道,宜兴村组织工人进行园内广场、道路铺砖及月季种植,在五一小长假期间组织了首届风车文化节。正在不断建设完善的婚礼草坪、12星座主题花园、月季植物观赏园及玉泉山抗日七烈士等文旅项目正在成为该村积极拥抱旅游浪潮的底气。
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是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1936年红军东征时毛泽东路居地,留下毛泽东亲自带领子弟兵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吃水问题的“幸福泉”。
“我们借助晋商文化建筑和红色文化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发旅游项目,目前,正在全力推动古院落修缮、特色民宿、民俗文化风景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确保‘晋西儒商· 红色西庄’首届民俗文化节如期举行,形成文化产业品牌。”交口县双池镇党委书记李春艳表示。
乡村旅游的兴起,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新机遇,也是城市居民追求精神满足的一个新选择。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市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立足资源禀赋,挖掘文化特色,规划实施了380多个旅游项目。各地正争分夺秒、快马加鞭,加快建设或推出旅游项目,力争抓住发展机遇,将一个个文旅项目打造成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努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让每一个重点村都能在新征程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