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森森
□ 雷国裕
“古树参天立,岁月见证长。”
今年早些时候,随同林草部门的同志们穿行乡村僻壤,遍访古树名木,倍感心灵震撼!这些被建档保护的树木,均是百年以上的地方物种,以槐树、核桃树为多,还有油松、侧柏、云杉、杨树、柳树、榆树、青檀、秋树等。它们或矗立在广袤田野,枝繁叶茂,浓荫如盖,或突兀于街头巷尾,染人间烟火气,展玉树临风姿。那合抱的胸襟虬劲的枝干,无不娓娓述说着岁月沧桑巨变。
汾阳关帝庙位于城区中心,原名关王庙,因庙内曾有铸铁关羽骑马像一尊,俗称铁马老爷庙。庙内一株古槐,盘根错节,葱葱茏茏,树高十六米,树冠二十四五平米,树龄约五百年。因处于市中心,每逢周日顾客盈门,加之连续举办关公文化节,古槐也被视为“神物”,枝枝杈杈系满红布条,寄托着老百姓企盼平安喜乐的朴素愿望。那四处延伸的枝蔓,几乎与人同肩,却柔而不断。五月,槐花次第盛开,芳香馥郁,沁人心脾。炎热天气,浓荫蔽日,分外凉爽。雪落时节,银装素裹,妩媚妖娆。关帝庙以前改做学校,我曾在此就读一段时间。那时,一进校门首先看到的就是雄伟挺拔的古槐树,它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每天目送我们进进出出,读书玩乐。而课间操我们就围在它的周遭,阳光透过枝叶落下斑驳光影,又似它絮絮的叮嘱,让我们一举一动都不敢偷懒。它主干粗壮却不甚高,有调皮学生爬上去想掏鸟窝,会被门卫老汉严厉教训,以后就再没人敢爬上爬下了。静寂古槐阅尽人间往事,与关公的忠勇精神一起世代相传!
驱车从城区西行三十公里,便进入到“汾州核桃”的主产区南偏城村。“汾州核桃”种植历史可追溯至西汉,以其个大、壳薄、肉厚、取仁容易、清香可口而闻名。漫步沟沟壑壑,随处可见树型粗壮的老核桃树,更有树龄达七百年的“树龄王”和单株年产五百斤的“丰产王”。还有一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将军树”。1973年春季,全国13省市核桃生产出口经验交流大会在此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将军,将陕西商洛的“牛蛋”核桃种子,亲手交给村负责人、被称为“核桃王”的王厚富,叮嘱“要使牛蛋核桃在南偏城村开花结果”。经王厚富精心组织,播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柳沟地里,现该树历经五十多年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核桃大似牛蛋,树高十二米,树冠十几平方米,为汾阳三级保护名木。在“将军树”的指引下,汾阳人在位于北纬37度这一干果种植的黄金线上,建成一条东起武家垣村、西至涵盖南偏村的后杨寨村,长约百里、宽三十公里的核桃林带,“汾州核桃”的品牌越来越响亮。近年来,积极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先后建成协和堡至桑枣坡、下张家庄至坡头等十个双万亩连片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培养了“晋龙二号”“礼品2号”新品种,走出了一条老基地品种改良焕发新活力的新路子。全市核桃种植面积五十五万亩,产量达到二点五万吨,产区农民人均核桃产业收入超过了五千元。难怪有民谣唱道:核桃树摇钱树,哪里栽哪里富!核桃树长寿命,子子孙孙吃不尽!
而在城区东北二十公里处的唐兴庄村,一株老槐斜长于庭院拐角,虽然老态龙钟瘦骨嶙峋,枝干可见几处枯萎的窟窿,但簇新的枝叶不断努出,不断生长,顽强的生命似在告慰先人,激励后生。时光返回硝烟弥漫的1938年。日军侵占汾阳后,目睹日军暴行,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蒋三毅然加入工卫旅组织的游击队,配合八路军四出击敌,铲锄汉奸,运送情报,使敌人闻风丧胆。1942年7月18日,蒋三刚开完会回到唐兴庄,不幸被伪军包围,打到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家乡人把他牺牲的这一天定为庙会,世世代代永续怀念。作家西戎、马烽根据史实写出了电影《扑不灭的火焰》。老槐经历战火洗礼,愈发茁壮挺拔。在它的不远处,人们还建起蒋三烈士陵园,并将同为抗日战士的蒋三胞弟蒋四、蒋七(分别于1942年、1947年牺牲)迁葬此地。
陵园建有碑亭,三座陵墓,陈列馆等。早年,我曾在唐兴庄村所属的冀村镇工作。每年清明时节,都要组织干部学生拜谒先烈,聆听血与火的战斗故事,激发大家爱党爱国、干事创业的豪情。多方筹资,在陵园附近建起全镇首家敬老院,安排二十多位孤寡老人入驻,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老槐年年生发新枝,幸福光景时时焕新,烈士泉下有知当也聊慰一二吧!
“苍劲展雄姿,根深踏古方。”一株株古树名木,像珍珠散落各处,栉风沐雨,熠熠生辉,以大地之子的名义,沟通着历史与未来、传统与时代!以众物之灵的姿态,重塑着山河与岁月、土地与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