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王卫泽老师
□ 雒小平
在离石区教育界,说起王卫泽老师来,人们无不异口同声,称赞王老师是资历最深、声望最高的老前辈。
少年成才
1940年,王卫泽出生在离石县南梁一个名叫西山里的小山村。他的父母虽然是不识字的农民,但他们都懂得识字的道理。1947年,当村里办起小学校时,父母亲第一个把王卫泽领到学校交给了老师。从此,王卫泽开始了他十几年的读书生涯。
1952年,王卫泽考入全县名气最大的城内完小,第一次背井离乡外出求学。年逾半百的父亲亲自背着铺盖卷儿,把他送到十几里远的学校。从山村小社来到繁华的县城,每月的学费、伙食、笔墨纸砚等等,算下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供王卫泽上学,父亲既要喂牛,还要挑上小货郎担走村串户,母亲则踮着小脚起早贪黑纺花织布。老两口节衣缩食,千方百计积攒每一分钱来用于儿子读书。
少年王卫泽深知父母的不易,于是暗下决心,学习更加刻苦勤奋了。1957年,王卫泽如愿以偿考入贺昌中学,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后来虽然经历了“大战钢铁”,和近一年时间的支援工农业“大跃进”运动,但王老师依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荣登1960年高考金榜,位居当年贺昌中学考入大学的15名学生之列,并且是唯一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录取通知书送到正在地头劳动的父亲手里,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全家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1960年代,“大学生”是个闪光的字眼。头顶那耀眼的光环,不亚于当今走红的电影明星。王卫泽是他们村里历代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全县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之一。这张无形的招牌,不仅光耀门庭,让父母脸上荣光,也让全村全乡、乃至全县许多人羡慕不已。
终身为师
1964年,王卫泽以优良的成绩学完了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政治、外语、写作等十几门大学课程,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离石县教师进修学校。
当时,进修学校仅有几个老师,却承担着全县34个公社、上千名学历不达标的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任务,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几位老师把全县划分为5个片区,王卫泽包了其中最偏远的成家庄片区(包括6个公社)的面授任务,每月下乡巡回一圈,需要半个多月时间,跋涉数百里崎岖山路。同时还要深入一线听课评课,吃住在村里,艰苦程度不言而喻。
文化大革命期间,进修学校停止工作。王卫泽主动要求到新办的田家会高中和他的老家红眼川公社贾北里中学等地任教。
恢复高考后,县里重新组建教师进修学校,王卫泽再度被紧急召回,开展全县教师业务进修工作,以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需要。
此时,教育战线一派生机,职工夜校、电视大学、教育学院和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具有大学招牌的王卫泽,一时之间变成了被人抢的“香饽饽”,这也是王卫泽参加工作以来最忙碌的时期。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他还被聘请到多家学校兼课,那段时间,他整个人儿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从早到晚运转不停,恨不得生出个三头六臂来。
1984年,我考入吕梁地区教育学院,幸遇王卫泽老师兼任现代文学课,我亲身感受了老牌大学生的风采。王老师当时四十多岁,温文尔雅,沉默寡言,但他精力充沛,讲课极为认真细致,常常对教材里语焉不详之处加以详细的补充,生怕有一丝的遗漏,这对于我们来自山区、学历不足、知识贫乏而又渴望学习的学生,有如醍醐灌顶。孜孜不倦,谆谆叮嘱,那种“老黄牛”精神,实在让人既敬佩又感动。难怪在王老师的追思会上,当他的一位学生在深情回忆起几十年前老师辛勤教诲的难忘岁月时,禁不住引起了全场许多人的共鸣。
2000年4月,年满六旬的王老师从工作岗位上退休。而此时,全县小学教师业已全部学历达标,王老师终于完成了神圣的职业“使命”。我觉得,用“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来评价王老师,一点都不为过。
夕阳余晖
退休后,王老师和他的老伴张桂珍(也是一位教学岗位上奋斗了整整30年的小学老师)接过了照看孙辈的任务,宛如从一个战线转移到另一个新的战线。是啊,照看孙辈既是当爷爷当奶奶的责任,也是安享天伦的乐事。在1987到2018的30多年间,老两口先后照看了8个孙子外孙,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从蹒跚学步,到幼儿园、小学、中学,然后考入大学,平日陪伴、教育孩子的艰辛经历,瞬间也都变成了幸福满满的回忆。
闲暇时,老两口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老伴喜欢打太极、舞腰鼓,王老师喜欢刷抖音、做美篇,在亲人群里分享自己的生活。年届耄耋,仍然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保持着一生的习惯。我每有小文发表,王老师都会给予热情的点评和鼓励。谈论时事,也多有真知灼见,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其谈吐、思维一点都不落后于年轻人。
2018年,在送最小的孙子上了中学后,老两口被子女们送到三亚,开心地做起了“候鸟老人”。从瑞雪飞舞的黄土高原,“飞”到热风拂面的南国边陲,两位老人切身“体验”了“一日冬夏”的神奇感觉。万里晴空,辽阔的大海,无边的沙滩,碧绿的海浪,温暖的阳光……椰风海韵,诗情画意,天涯海角的热带风光,让具有一腔文学情怀的王老师心旷神怡,两位老人不住地感叹:不愧是度假的胜地,养老的天堂!
还有一件事似乎不为人所知:皓首之年的王老师,和他的老伴一起,不声不响地完成了他们的人生总结《皓首同行》。若不是子女们在父亲的追思会上公开“发行”,恐怕同住一个大院的邻居都少有人知晓。一如他的一贯风格,从不张扬,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幽默,睿智,富有文采,亦不乏哲思,给人以强烈的“吹尽黄沙始到金”之感。
王老师给所有见过他的人都留有这样的印象:内向,儒雅,谦逊,正直,善良,淡泊,阳光,通透,慈祥,乐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身的书卷气。王老师去世后,好多人送来花圈,或赶来参加他的追思会。我送的挽联是:做人典范,为师楷模。
一代宗师王老师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