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当如苏东坡
□ 雷国裕
平常我很少读大部头的书,苏东坡却是例外。在书柜收藏有三个版本的苏东坡传记:陈姝的《苏东坡传》,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和冷成金的《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无论是循着他生命魔幻的轨迹,还是以他的诗词人生为线索,我们都会遇见一个高贵的人格,一个有趣的灵魂,一个身穿纳衣的帝王师,一个沉迷美食的邻家大叔,一个书画双绝的文豪巨匠。
苏东坡原名苏轼,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均位列唐宋八大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著名的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和思想家,是宋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轨迹跨越了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成为宋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和思想至今影响和启示着后人,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苏轼生于1037年,在家乡生活20年后,在21岁获得进士及第,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力压群雄,名动京师。从此,他的人生就保持了永远在路上的状态。从政40年,在地方做官33年,在朝廷7年,执政28年,贬谪12年。有人用“8341”概括他跌宕起伏的后半生:八州太守(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颖州、扬州和定州),三部尚书(吏部、兵部和礼部),四处贬谪(先后被贬黄州、汝州、惠州和儋州),一任皇帝秘书(翰林学士知别诰)。九百年以后,世人仍钟情偏爱苏东坡,概源于他身上特殊的魅力,是爱其有才、喜其有趣、敬其有格。他留下的文学艺术、生活哲学、处世思想,是现代人直面困难、过好人生的一剂良药。复旦大学教授朱刚直言:“称他为中国人的‘灵魂的工程师’绝不过分。”
学他勤奋不懈的执着。苏东坡天赋异禀,大器早成。如果说他的成功一半在于天才,那么还有一半就是异常的勤奋。苏东坡曾写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仅让苏东坡变得文采斐然,气质超群,在跌落人生低谷时,更给了他超脱绝境的智慧。他曾向弟子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提出一种读书方式叫“八面受敌”法。他介绍说,“每一书皆做数过尽之”,每一次都要从不同的切面进入经典,“每次作一意求之”,比如想探讨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单独去探讨这一方面,不要生发其它念头。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贬官到黄州以后,苏东坡四十多岁,已经闻名天下了,但是有人去看他,发现他正捧着一本《汉书》边读边抄,他自己说已经抄写三遍了。第一遍用楷书抄,第二遍用行书抄,一边抄一边咀嚼,每次都获益良多。苏东坡一生都在学习,一生都在思考,所以他的创造也是贯穿终生的。据记载,在黄州四年的时间,苏东坡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创作的文学作品更是多达七百余篇。他的书法、绘画、词作都在此时达到巅峰,甚至在农学、医学、理工科领域也乌有涉猎。2011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揭牌成立。原来,苏东坡是中国采煤事业的先驱,徐州的煤矿就是他做徐州知州的时候发现的。所以,苏东坡是在天才的基础上加后天的努力,才成就了一代文化巨匠。
学他热爱生活的豁达。苏东坡以满腔热情拥抱人生、热爱生活,堪称史上最卓越的感受者与欣赏者之一,并且还能将自己的感受与欣赏,以极通达的姿态描述出来。杭州西湖是天下美景,苏东坡写了许多诗词来题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年传诵不止。黄州城东,山坡上开三间房,置十余亩地,刈草事农,扶犁稼穑,自诩“东坡居士”。“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从此世人只知苏东坡。苏东坡对于生活的各类内容都是兴致勃勃,有滋有味的。比如饮食,东坡肉、东坡鱼羹、东坡菜羹等,都是他发明的菜肴,其食材也是很普通的蔬菜、猪肉、鱼肉。他一到岭南就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在广东属于普通水果,但苏东坡却认为是果中极品。他晚年来到惠州,买不到羊肉,只买得羊骨头。还很高兴地写信吹嘘,说羊骨头用酒略烤,其间碎肉如吃螃蟹,有钱人不懂得这种快乐。送客人走时没钱买酒,只好给人泉水喝:“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劝泉水时,他都有说头:“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这种万水同源、何必拘泥的姿态,可以说很潇洒通达了。苏东坡约3000首诗词中,有344首带“笑”;1000多封书信中,使用“呵呵”有四十多处。因此,《苏东坡传》里写道:“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让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学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据粗胳统计,苏东坡从离开家乡眉州进京赶考,到在常州逝世的45年4个月时间里,经历了24次长途跋涉旅行,累计时间6年5个月,长的一年半载,短的也有个把月。他不是在赶考、奔丧的路上,就是在贬谪、赴任的路上。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他是如何应对如此漫长旅途的风霜雪雨、饥寒交迫、困乏劳顿,以及政敌攻奸所造成的精神上的损害。或许可以从他写的《晁错论》中找到答案:“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公元1101年也就是苏东坡去世前两三个月,他走进江苏镇江金山寺,为自己的肖像画题了一首六言诗,后两句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他的流放之地,也是他的逆境发生之地,但他的人生正是在这三个阶段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苏东坡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几近死亡边缘。后被赦免,撤职流放黄州。这对他来说是生命中的巨大落差,一次巨大的打击。为了补贴家用,他申请城东一块坡地,兼职种田。东坡的荒地面积不大,土质不好,种植效果不佳,收入寥寥。有人建议再买一块好地,苏东坡在朋友的陪同下去“相田”。半路忽遭大雨,把大家淋成落汤鸡,其他人狼狈不堪,苏东坡却不为所动,从容不迫继续前行,一边走一边吟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有一点风雨中的狼狈,活脱脱一副“胜似闲庭信步”的模样。苏东坡就是带着这样的态度从黄州、惠州、詹州三个流放地走过来的,把人生的低谷变成事业的高峰,身处逆境而义无反顾,活出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
学他一心为民的情怀。儒释道深厚文化的融通积淀,让苏东坡的生命充满了弹性,拥有超强的自愈能力。加之从小受范仲淹的影响,有很深的为民情怀,既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充其一生,苏东坡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从不站在得势的那一方,只站在内心法则的一边,他的价值观不可撼动。苏轼两次来杭州,第一次当通判,第二次当知州。他在杭州,并不只是吟风弄月,而是追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1090年,苏东坡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的第二年,开始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今天的苏公堤只是一道风景,而那时是疏浚西湖的水利工程,功能性远远大于观赏性和人文性。当杭州瘟疫流行,他用讨来的独门偏方救民于水火,自掏腰包创办安乐坊,安置病人;在徐州抗击洪水时,誓与城池共存亡,冒着极大政治风险动员禁军一起参与抗洪。即便在人生至暗的黄州、惠州、儋州三地,他也心系百姓,关注民生。在黄州,他对当地沉溺女婴的恶俗深恶痛绝,专门发起育儿会,救济那些无力养育孩子的人家;在惠州,尽力为当地老百姓排忧解难,主持修筑“两桥一堤”,被传为美谈;在儋州,办学堂介学风,将文明带进这片蛮荒之地,为当地培养了第一名进士。
做人当如苏东坡。 我们之所以喜欢苏东坡,是因为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个苏东坡。吃饭时,一个“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苏东坡;喝茶时,一个“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苏东坡;遇挫时,一个“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迷茫时,一个“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苏东坡;失落时,一个“人有悲欢离合”的苏东坡;畅快时,一个“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苏东坡;思念弟弟时,一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缅怀爱人时,一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东坡;与友人分别时,一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苏东坡……苏东坡就是这样的离我们近,跟我们亲,使我们敬,让我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