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钙都 实现绿色发展
□ 侯宝明 闫志伟
打造特色专业镇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振兴山西制造、推动转型发展、做强县域经济、带动就业富民的重要经济模式。2022年11月2日,交城硝基复合肥专业镇被吕梁市政府确定为首批市级重点专业镇,“积沙成塔”“聚星成火”的硝基复合肥专业镇,正在挺起交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产业优势 得天独厚
交城肥料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新一届县委政府锚定“转型引领蹚出新路、挺进全省第一方阵”战略目标,依托交城县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型肥料),聚焦“特色、产业、生态、干净、智慧”5大要素,主动探索硝基复合肥产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路径,构建出产业集中度高、经济规模大、上下游产业链完整、专业化协助程度高的“极点带面”“多极共荣”新型硝基肥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交城·中国钙都(硝基肥)”知名度和美誉度享誉全球,“世界钙肥看中国、中国钙肥看交城”美誉名扬世界。
交城硝基复合肥专业镇现有企业28家,硝基复合肥产能达300万吨,2023年实现产值55.52亿,占县域工业比重20.88%,营收55.9亿。现有全球销售网点3000余个,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和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其中硝酸钙、硝酸镁、硝酸钾、硝酸铵钙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7%、80%、14%、82%,出口占全国出口量比率分别为85%、72%、1%、63%,产业聚集度不断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高、龙头企业效应凸显、关键技术接续突破、产业链条合理延伸,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交城硝基复合肥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发展良机 千载难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成为硬性约束,交城硝基复合肥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都有新的变化。交城必须把握战略机遇,前瞻性谋划布局专业镇发展,为支撑交城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抢占先机和赢得主动。
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为交城硝基复合肥专业镇发展提供战略机遇。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国家三大安全,且粮食安全更具不可替代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伴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纵深推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制定出台,作为全国硝基复合肥生产基地,交城县将紧抓机遇、乘势而上,致力于将交城硝基复合肥专业镇打造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绿色肥料生产航母,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肥料产业转型升级为交城硝基复合肥专业镇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传统肥料过量施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传统化肥施用模式下肥料养分利用率低,作物高产建立在肥料高投入的基础上,通过过量施肥以保证作物养分充足供应的现象普遍存在。《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农农发〔2022〕8号)提出要大力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重点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探讨,开发速效和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养分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新产品。加强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缓释肥、水溶肥、液体肥、叶面肥、生物肥、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推进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原〔2022〕34号)指出加强化肥生产要素保障,提高生产集中度和骨干企业产能利用率,确保化肥稳定供应。因此,全面建立新型高效肥料产品体系,推动传统肥料产业转型升级,是交城硝基复合肥专业镇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为交城硝基复合肥专业镇建设提供动力支撑。我国处于科技革命加速向产业变革渗透的关键时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山西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明确要实施创新驱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因此,交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创新硝基复合肥专业镇建设思路、方法、机制,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镇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专业镇之路。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为交城硝基复合肥专业镇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交城县出台的《交城县促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交城县支持专业镇发展若干政策》《交城县硝基复合肥专业镇高质量发展2024年行动方案》《交城县硝基复合肥专业镇发展规划纲要(2024-2030年)》等系列政策,在产业、财政、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给予专业镇政策支持。
绿色发展 方兴未艾
按照《山西省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交城县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专业镇发展的思路。即,依托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汇聚要素资源,以建设全国新型硝基复合肥产业基地为目标,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宗旨,按照龙头带动、链式布局、研发支撑、园区承载的思路, 以交城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硝基复合肥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以“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为基本模式的硝基复合肥产业体系,推动专业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硝基复合肥专业镇培育和发展工作,成立了“交城县硝基复合肥专业镇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专业镇发展规划、目标要求、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同时,依托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硝基钙镁肥分会和新成立的交城县新型肥料产业协会,强化协作联动、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优化产品品种结构。依托优势企业鼓励开发高效环保新型肥料,如掺混肥、增效肥料、尿素硝酸铵溶液、缓(控)释肥、水溶肥、液体肥、腐植酸、氨基酸等新型复合肥。在发展新型肥料的同时,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化工多联产业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建设以硝基复合肥为基础的高端化工产品项目,支持华鑫肥业、润锦化工、红星化工、金兰化工、三喜化工等企业,充分利用合成氨、氢气、氮气、一氧化碳、甲醇等基础化工原料,开发食品级、医药级和工业级硝酸盐产品,做大做强硝基复合肥产业链。
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建润锦、磊鑫、红星、并盛、三喜、沃锦等5家省级技术中心,建立东锦肥业“省级储能熔盐中试基地”,推动硝基肥向新能源储能材料转型。开展化肥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推广,推动硝基复合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硝基复合肥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提高行业话语权。严格节能减排标准,推广工业废水超低排放和气体深度净化技术、节能型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工业废渣无害化处理技术、热能回收技术,大力发展功能性新型肥料。
加快推进兼并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支持华鑫肥业、润锦化工、红星化工、金兰化工、三喜化工等优势企业整合小型复合肥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领先的复合肥企业集团。鼓励具有技术优势的小化肥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形成以行业骨干企业为引领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创新营销发展模式。发挥复合肥行业协会作用,定期不定期开展行业调查研究,及时反馈行业信息,争取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扶持。
项目为王蓄势赋能。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推进华鑫肥业硝酸铵钙绿色节能改造、金兰化工硝酸盐和溶盐新材料、东锦肥业86万吨绿色新材料和20万吨电子级无机盐材料、红星化工26万吨新肥料、三喜化工高端无机盐化工新材料、恩泽生物氨基酸等项目建成投产,真正让产业更专、产能更强。
拓展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煤—焦—气—肥”生态产业链,依托开发区附近的浅层煤炭资源和先进的煤气化技术,以原煤用于完全煤气化为主,焦炉煤气、劣质煤综合利用为补充进行多联产,并与下游化肥、无机盐化工产业进行耦合,建成以合成氨为主的化肥,以硝酸钾、硝酸铵钙为代表的无机盐化工生产基地。利用尿素、硝酸铵等开发食品级、医药级和工业级硝酸盐产品,形成企业聚集、配套协作、相互依存、吃干榨尽、接链补环、变废为宝的硝基复合肥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
深度推进智能制造。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硝基复合肥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工程,引导专业镇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广泛应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围绕新型肥料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集成引进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加快推进国家级新型肥料基地等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加快硝基复合肥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
加速服务制造转型。主动适应农业深化改革和集约发展的新要求,企业经营理念要从产品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通过建立农化服务专职队伍,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指导、农技知识咨询培训、农化服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采取现场配制、大户定制等不同的商业服务模式,拓展新的市场领域。
加快提升品牌竞争力。以新产品为抓手做优做强区域品牌,支持培育企业产品品牌,更好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聚焦专业镇拳头产品,创制先进标准、一流标准、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不断以高标准提升新产品质量效益。加强出口产品国际标准、检测和认证制度的跟踪研究,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和产品认证制度。
一镇带一方,一方促全盘。交城县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专业镇建设相关部署要求,切实把交城硝基复合肥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以创新破局之势阔步前行,使新的“镇”能量不断为交城县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上展现更大作为,加快挺进全省第一方阵。(作者单位:分别为交城县工科局、山西大学经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