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译锐:“键”起吕梁情
□ 本报记者 焦晓宇
“我期待在吕梁种下一颗热爱音乐的种子,无论是通过手风琴演奏传达艺术魅力,还是以教学的形式培养专业技能,这都是我热爱并且愿意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情。”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派驻吕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韩译锐始终在思考能为吕梁带来什么。
95后青年教师、手风琴演奏家、“第32届哈尔滨之夏国际手风琴比赛”唯一满分成绩获得者,我国首位外派指导演出的音乐孔子学院手风琴志愿者,曾与张杰、毛不易、汪苏泷等合作录制歌曲……眼前阳春白雪式的介绍似乎一下子拉开了韩译锐与常人之间的距离,但这确实是他与人交流时一直无法绕开的话题。
谁曾想,这样一位成绩斐然的手风琴青年演奏家,有一天能走进吕梁,来到群众身边讲课。
故事还得从一次以音乐为媒介的教育帮扶开始说起。2017年,吕梁市艺术学校给中央音乐学院寄去一封信,“这里的孩子热爱艺术,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器材短缺,他们的艺术梦至今未能圆上。”得知情况后,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十分重视,第一时间带领团队深入吕梁,并于2018年1月与吕梁市政府签署精准帮扶协议。6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始终将革命老区人民的需要当作责无旁贷的时代责任,先后派出数百名专家学者到吕梁开展音乐培训、举办音乐会和交流演出等活动。
韩译锐就是这众多文艺宣讲师中的一员。2023年末,他背着45斤重的手风琴踏上了这片早已翘首以待的土地,12月份的吕梁,寒风格外凛然,但韩译锐渴望干些实事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定点帮扶”,他深知此行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除参加常规的音乐排练演出外,我想知道吕梁真正需要什么?哪些是我能做到的?”
在吕梁市委、市政府以及吕梁学院的牵头帮助下,韩译锐多次与吕梁市艺术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沟通交流,并前往交城等地考察手风琴领域乃至音乐教育的相关情况。
“在离石,我发现两个孩子对手风琴兴趣浓厚,在交城,我了解到城南小学手风琴社团历经二十多年的岁月沉淀依旧鲜活生动,不由心生向往。一对一教学、离石交城两头跑成了我的每周日常,教学相长,忙碌充实,吕梁之行我收获满满。”韩译锐说道。
“韩老师这个音符怎么发声?”“您看今天的曲子有什么问题?”“收到,谢谢韩老师。”……在一个微信学习群里,可以看到上百条赵紫涵母亲与韩译锐交流的消息。赵紫涵是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的一名盲人学生,接触到韩译锐后她表露出了学习手风琴的强烈意愿。眼睛“缺席”的手风琴学习,肯定要比常人吃更多的苦,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一点师徒两人心知肚明,但挫折面前他们谁也没打算放弃。
赠送手风琴、绘制盲人五线谱、摸索适宜的教学方法……韩译锐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实践着。为了帮助赵紫涵区分不同的按键,他想出了在琴键上粘创可贴的办法。想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每周一节的面授课程远远不够,他就和赵紫涵的家长、老师共同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家长每天在群里发孩子的学习视频,他则用一条条四五十秒的长语音布置练习内容、交代弹奏技巧,同时对出现的问题不厌其烦地予以纠正指导。“只要紫涵想学,我就愿意一直教下去,让她以后的人生道路多一种选择。”看着专注练琴的赵紫涵,韩译锐内心顿生一丝惆怅。
从赵紫涵家里上完课后,韩译锐又背起行囊准备奔赴下一个帮扶点,属于他和吕梁的故事会在来年春天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