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郑州之行

□ 李峰

2024年11月17日 08:51:44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二0二四年九月七日,与女儿、女婿、小外孙及亲家一行,来到河南郑州。说实在的,之前,我对郑州的印象,并不是太好。

这次来到郑州,一下动车,我们便租了一辆“广汽传祺”七座车。上车前,在动车站内,我看见,在醒目的地方,立着一块宣传牌,上面写着:一亿河南人用善良、爱、美好幸福,欢迎我们和全世界的朋友。红色的背景上,还印着六个充满笑脸的吉祥物。这让我一下子温暖起来。车子行驶在金水路上,两旁的高楼大厦,扑面而来,道路两旁是整齐的绿植和大树,还有花丛。干净整洁的街道上,人海茫茫,车流滚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透过车窗玻璃,看着掠窗而过的美景,脑子里又想到了那条巨幅欢迎标语。我一转念:郑州变了,变的美了,变的更让人刮目相看了。

河南是产粮大省,特别是小麦,产量更是全国第一。烩面,是河南最有名的面食。在河南,吃一碗烩面,那是必须的。女儿说她多年前,随我来河南洛阳,吃过一次,印象很深,现在还想再吃一碗。此事,我已记不清了,只是说起烩面,对这种面食,还略有点记忆。

那天,紫荆山宾馆,有几个会议,服务员说:午餐全是自助餐。我们商议,还是不吃自助餐,找个地道的老百姓吃烩面的馆子,吃一顿。服务员告诉我们,说:出了宾馆北门,向东拐一截,就能找到。于是,我们按服务员指的方向,很快就找到了一家“老武烩面馆”。进店一瞧,不大的店铺里,摆放了好多条桌方桌,大多的食客,只是单点一碗烩面,坐在那里吃。我问店主说:有个包间吗?店主说:有。我们就跟着店主往里走,快到厨房时,就有一块用木板隔出来的地方,这应该就是店主说的包间。我想,坐在这种小隔间里,感觉挺好,既能看到小条桌小方桌食客们的吃相,又能听到厨房里“噼哩叭啦”掂炒锅的声音,很有些人间烟火气。当然,如果有机会,坐在一户老百姓的院子里,在大树下,一边吃一边夹出一两根,喂满院跑的鸡吃,那感觉就更有意思了。

菜吃得差不多时,七碗烩面上来了。碗不是陶瓷的,是那种树脂或竹纤做的,很轻。碗的外边是红颜色,里边是白色的。我想,盛烩面的碗,要用成粗瓷的那种,多好,多有一种古朴的味道。不过,又一想,人家又不是做文化研究的,没必要那么酸溜溜地刻薄,指不定最初的河南烩面,就盛在一个大锅或大盆里呢。因桌子小,且还有很多菜没吃完,那七碗烩面,又热气腾腾,服务员就把它们中的两三碗放在一边的小桌上晾着,有的就直接摆在我们面前。我往碗里一瞅,像奶汤一样的汤里,卧着一些条状的面条,上面飘着几根油菜,隐约还能看到面条中,夹杂着几片肉。我问服务员要了一小碟陈醋,又问要辣椒时,服务员特意说:有,我们的红辣椒,是用羊油合的,特别香。不一会,女婿说:我放了一匙辣椒,羊油味很重,像是那种羊尾子油,有点腥。说实在的,我已经好多年没有闻过羊油味了,更没有吃过羊油合的辣椒。这让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冬天里,几乎没什么菜可以吃,主要是白菜、土豆,其它的菜不是没有卖的,就是买不起。供应的菜籽油也很少。中午吃饭时,大多是杂粮掺和点白面,比如红面剔尖,面熟了出锅时,母亲就抓一把切好的白菜,扔进锅里,再连面带菜捞进碗里。调面时,我就把提前准备好的羊油,夹几块,塞进碗底,很快,那些羊油,就和红面剔尖,融化在一起。而此时,一股羊油的腥味,也就散发出来。还有就是大年三十吃火烧时,母亲也会把贮存好的羊胰子油,取出来,擦在铁鏊子上,再把包好的羊肉馅火烧,放上去。底火上来后,还要把火烧上也擦些羊胰子油。据说,用羊油做出来的火烧,既软乎又不干,相当好吃。好些年间,这些羊油味,也就一直伴随着我,让我不时地想到了那个年代,想到了母亲。不过,这次吃河南烩面时,女儿和她母亲,都不喜欢闻这腥味更浓的羊油味,所以,她们俩吃了点菜和肉,那两碗烩面也就剩下了。让我欣喜望外的是,我的小外孙轩轩,却一点也不排斥羊油味,把烩面吃进去不少。或许,等他长大了,再来河南吃羊肉烩面,就也会像他母亲一样,闻不得那种羊油的味道了,也难说。人的食性,都是在变化的。不过,对于我这个顽固地坚守食物原味和本性,坚守饮食传统的吃货来说,越原始,越古朴,越能激发我的味蕾,越能让我唤醒那些曾经美好的记忆。这也是我多年来,吃遍大江南北,遵循的一条底线。在拙朴中,发现最初的食味。吃过烩面,走出这个小店时,看到店铺橱窗的玻璃上,写着一段话:我有一碗面,足以慰风尘;白衣倾故里,杯盏奉为君;吃面送茶蛋,足以慰平生,浮沉皆品尽,方知共情深。这不能说是一首格律诗,但它通俗易懂,一下子,就道明了一碗面里的哲理内涵。店主送我们出门后,问,烩面好吃不,我说,中。

晚上,浏览过千玺广场的玉米楼,女儿从手机上,搜到一家比较大的餐馆:仲记豫满园。我想,这样挺好的,中午吃到了地道的小饭馆做的河南烩面,晚上,再到大饭店,品品河南菜。进入这家餐馆,从装修到服务,看起来就比较气派和正式。刚点完菜,服务员就赠送了一盘白馍蘸酱,说是酒店送的,让我一阵心暖。还有更让人暖心的是,我说要去趟洗手间,服务员不是给你一指方向,就了事,而是要把你领到洗手间门口。等我从洗手间出来时,就有一位老大妈,在洗手池旁等你,你洗手时,她就给你挤一点洗手液,之后,再给你递一块热气腾腾的毛巾。这种服务,我在全国第一次遇见。这一举动,就让我又想到了我们一下动车,就看到的那条标语:一亿河南人用善良、爱、美好幸福,欢迎我们和世界的朋友。晚餐进行到多一半时,服务员走进来,问:对我们的饭菜和服务,还满意吗?我们都点头赞许。这时,服务员说:那请为我们点个赞,酒店会送你们一瓶我们仲记豫满园的桃汁。听后,女儿便在手机上操作,为这个酒店点赞。由此可见两点:一是对一个城市的认识和观念,是可以转变的;二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名片,人人都是城市的形象代言人。在豫满园,女儿和她母亲的主食,要了糕点,还吃了酒店送的白馍蘸酱,我还是点了一碗河南烩面。一碗热乎乎的烩面上来时,我发现,这个酒店的烩面是羊汤里放着牛肉片,也是飘着几根油菜,与老武烩面不一样的是,豫满园的烩面里,还放了些木耳。可见,河南烩面也不是一个标准,一个模样,考量它也不是一把尺子。烩面也在发展、更新。就像晚餐中,我们点的郑州四宝,用四个小碗装着,有长山药、小酥肉等,实际上就是河南水席中的四道菜,四个碗,只是碗变小了,碗里的汤汤水水少了,内容还是那些,味还是那个味道,只不过是客人只是把四个小碗,作为河南水席的代表,品尝一下,并非一桌全是水席。所以,在这个晚餐上,这四个小碗,是一种改良版的水席代表。这么说,我们对老武小店的烩面,和豫满园酒店里的烩面,有些微的不同,就可以理解和包容了。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西安的羊肉泡馍,有羊肉泡,也有牛肉泡,还有葫芦泡,有人不吃荤,还得做清水泡。不过,大的样子,不能走样,大的味道,不能变。陕西四十里铺做羊汤面,我们山西也有人做羊汤面,但和河南烩面不一样,羊汤是羊汤,但河南的羊汤比较浓,接近奶汤,陕西和山西的羊汤,比较清寡。面也不一样,河南烩面,是把醒好的面,在面板上,拉直抻开,扯出来的,陕西和我们山西的面,是切面。做法也不同,河南烩面,是先把羊肉或牛肉,加葱、蒜,在锅里炒一下,出味后,再加汤。因此,吃起来,羊肉味就更重,那个煸炒的过程,很重要。这么说,它是羊汤面,但又不是一般的羊汤面,还应该叫河南烩面。

离开河南,在郑州机场候机厅里,我又看到一则76人河南烩面的广告,介绍的两款河南烩面,一款是三两瓦罐烩面,烩面上面放了一些羊肚菌;另一款是养生滋补烩面,面里能看到豆腐皮、牛肉块,还有香菜和红油。广告词是:一筷子到河南。看看,这河南烩面,的确,是在顺应健康、营养发展的方向,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变化,自我发展。我想,如果在河南多呆些时日,指不定还能遇见多少款河南烩面哩。

人生忙忙碌碌,真正温暖你的无非是一碗人间烟火。在中原,咥一碗河南烩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