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钱钱
□ 郑石萍
钱钱米汤并不陌生,小时候常喝,也没什么感觉,加之钱钱容易溢锅,所以很少吃。一次偶然的机会喝了一碗钱钱米汤,黄灿灿、亮油油的,上面漂浮一层金黄的米油,钱钱被大火熬成了碎片,与小米浑然一体,轻嚼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附近的早市有卖钱钱的,于是急匆匆赶去。几位大嫂大妈蹲坐路边,现捣现卖,市场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路人的腿脚穿梭于钱钱边上,灰尘四溢,捣钱钱的手一会拨拉钱钱,一会去抓旁边的杂物……
购买的欲望泡汤了,遂起了自己动手捣钱钱的念头。初到这个城市发现身边的女友都会捣钱钱,只见她们端坐沙发上,膝盖上放一个柳编簸箕,捣钱钱的小圆铁片放在簸箕里,边聊天边捣钱钱,犹如吃饭夹菜一般轻松自如。当时觉得很惊奇、诧异,十里不同俗,在我们老家只有老太太捣钱钱。记忆中冬天快过年的时候,小脚的外婆变戏法似的不知从哪里找出那块四四方方的大石头,清洗、擦拭干净,放在铺着绿底红花油布的大炕上,石头底下垫一块折叠好的棉垫,石头中间抹上油,黑油油光亮亮的,前一天焯过水的豆子放在盖着高粱秸秆锅盖的搪瓷盆里,外婆拿起油瓶,小心翼翼的给豆子里倒一点油,然后拿筷子搅拌均匀,再端起盆来回颠几次,保证每粒豆子都能粘上油。外婆上炕盘腿,把豆子盆放大石头左边,大簸箕放对面紧贴着大石头,不慌不忙地抓出一大把豆子放石头上,然后左手取一小撮豆子扣在中指、十指、拇指三个手指头里,小指微微翘起来,轻轻推送到石头中间,吐出几粒豆子,左手迅速撤回,抽回左手的一瞬间右手手起锤落,一个个扁扁圆圆的钱钱便出现在石头上。外婆的手很漂亮,手指尖尖的,她右手不停地锤捣,左手完美配合插缝送豆,过一会石头上备好的豆子捣完了,钱钱也堆积不少,外婆便将石头上的钱钱顺势推送到簸箕里,而后便开始循环新一轮的工作。我和弟弟每逢此时便跃跃欲试,这活儿看起来轻松,操作起来不容易,不是用力过猛砸个稀烂甚至砸成豆泥贴在石头上,就是砸飞。此时外婆便会半嗔半怪地说不会做了往跟前凑,会做了躲了十里还嫌近。她把我们捣的摞在一起的称作“老婆脚后跟”,一颗豆子捣了半边的称作“半男半女”,我们死缠烂打折腾一会便溜之大吉。
有这点小时候的实战经验,加上朋友的鼓励,我信心百倍,买了黄豆、黑豆,咨询了要领借回来工具,摩拳擦掌上阵了。第一天晚上把豆子焯水,漂浮起来的赶快捞出来,沥干水分放置盆中盖住。第二天下午开捣,学着朋友的姿势坐沙发簸箕放腿上却怎么也不得劲,只好在沙发上铺了一块塑料布,把圆铁片放上去,脑子里回想着外婆捣钱钱送豆的轻盈手势,模仿着,孰料铁片太小手指搂不住豆子,黄豆圆滚滚的四处乱跑,铁锤下去根本捣不住豆子,只听见铁锤和铁片撞击的当当声。或许外婆那会捣的略扁的白黑豆,石头也不及铁片光滑,不然她怎么会纤指轻移,游刃有余。折腾了一下午满头大汗。朋友说错过了最佳时机豆子有点干了。隔日再试,果然有道理,虽然豆子还在滚,但比上次好多了,扁扁圆圆的钱钱花一朵朵盛开在铁片上,黄豆白瓣黄芯,黑豆黑瓣黄芯,此时此刻,在我眼里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花。
打扫战场,沙发缝隙里、地上有好多豆粒,不免偷笑。晾晒,存储,终于吃上自己亲手捣的钱钱了,这是我吃过的最香、最美的的钱钱,很有成就感。此后数日,墙角旮旯不时会冷不丁蹦出一颗黄豆,骨碌碌满地转,犹如冰上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