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家书是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

□ 梁大智

2024年12月07日 10:46:14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代代相传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体现了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道德风貌和整体气质。家风是家文化的灵魂,家庭是家文化的载体,家风的传续是通过家教来实现的。因此,重视家庭、重视家教是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的前提。好家风有润物无声的力量,值得我们好好涵养和传承。家书则是家人之间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在传统家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体现家风的最好佐证。

家书是家庭情感和家风传承的重要媒介。在过去,家书是维系家庭纽带、传承家风的重要方式。古代的一些著名家训和家书,如《诫伯禽书》《诫子书》《颜氏家训》《训俭示康》等,都是传承家风的重要文献。这些家训和家书不仅教导后辈崇德向善、修身养性,还强调了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古人很重视通过家书来传承优良家风,这些家书体现了方方面面的家风传承。

通过家书教育子弟勤奋学习。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天子,他在《手敕太子》中写道:“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其意是:我遭遇动乱不安的时代,当时秦朝禁止百姓学习,我自己也认为读书没有好处。直到我登基以后要时常查看书籍,这才明白了作者的意思。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不对的地方。……我这辈子没有学书,不过是在读书问字时知道个大概而已。因为这样所以文辞写得不大工整,但也足以满足自己的表达和理解了。现在我看你写的书,还不如我。你应当勤奋地学习,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笔……

通过家书教导晚辈处世哲学。西汉辞赋家东方朔在《东方诫子》一文写道:“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于道相从。”是说明智人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容身避害更高的了。他可以从容自在地处世,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清代学者纪昀字晓岚,他在《谕儿》中写道:“尔初入世途,择友宜慎,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他告诫儿子刚刚走进复杂的社会,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持谨慎的态度。结交那些为人正直、诚实守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对你是非常有益处的。如果你错误地结交了一些没有德行之辈,其危害还不至于很深,但如果因一时疏忽错误地把那些伪君子当成朋友,那祸患可是无穷的啊。

通过家书鼓励后代做事要持之以恒。清朝文学家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意思是天下的事有容易和困难的分别吗?如果坚持去做,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起来,如果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困难和容易的分别吗?坚持学习,困难的就会变得容易起来,倘若放弃学习,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异常困难。我的才能和天资很愚笨,比不上别人才思敏捷。但我坚持每日勤奋学习,从来没有懈怠过,直到现在我学业有成,竟然也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多么愚笨和平庸。我的天资聪明过人,才干学识都超过别人数倍,但如果抛弃这些长处不发挥它的作用,那么,我和那些愚蠢平庸的人也没有任何区别了。

通过家书教育子弟要发奋图强,做个有用之才。《训子书》是明代女作家徐媛写给年近二十岁的儿子的一篇书信:“儿年几弱冠,懦怯无为,于世情毫不谙练,深为尔忧之。男子昂藏六尺于二仪间,不奋发雄飞而挺两翼,日淹岁月,逸居无教,与鸟兽何异?将来奈何为人?慎勿令亲者怜而恶者快!兢兢业业,无怠夙夜,临事须外明于理而内决于心。钻燧之火,可以续朝阳;挥翮之风,可以继屏翳。物固有小而益大,人岂无全用哉?”她说你现在已经快要到二十岁了,可是从小便胆小软弱,没有什么作为,对于世间的人情世故也一点都不清楚,为此我感到深深的忧虑。作为一个堂堂的男子汉,以六尺的身躯屹立于天地之间,却不能像鸟儿一样伸展开双翅发奋图强地翱翔于天际,整天虚度光阴,贪图享乐,这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待到成人之后又怎么做人,正常地生活下去呢?千万不要让亲人痛惜而让仇人称快。做事要兢兢业业,从早至晚都不可懈怠,遇到事情要做到首先明白事理,然后再在心里做出判断和抉择。钻木取火所得到的那点点火星如果一直不停地添加燃料,可以从早上一直燃烧到晚上以供给人们取暖,飞鸟挥动翅膀产生的那微微细风,如果持续不断地扇动可以产生巨大的风。世间的东西有大有小,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作为一个人怎么会是毫无用处的呢?

通过家书告诫后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明朝中后期政治家张居正《示季子懋书》中写道:“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汝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遂至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张居正在懋书中说:你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刚开始学习文章时,就能很快掌握要领。因此我曾经认为你是一匹千里马,是个可造之材,每当我的朋友见到你时,也都惊讶地向我祝贺说:“您的几个儿子当中,这个肯定是最早有出息的那个。”但是从万历元年那次科举考试以后,你突然沾染了一种不良的狂妄之气,自不量力地盲目崇拜古代的东西,总是爱在人前自大地表现自己,骄傲自满的情绪导致你失去了原有的学问,就像古时燕国人学赵国邯郸人走路,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从前怎么走路也忘记了,只能弯下腰爬回去。万历四年春季,我本来不想让你去参加考试,但是你的几个哥哥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伤了你的锐气,所以我才不得已勉强听了他们的话,导致了你的失败。但这都是你学艺不精、才识不够,又能怨得了谁呢?虽然如此,我还是感到庆幸,我认为这是上天想要让你多多积累知识,等到以后厚积薄发作为准备。

通过家书教导后人如何读书。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与长子受之》:“早晚受业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劄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思省切要之言,逐日劄记,归日要看。见好文字,录取下来。不得自擅出入,与人往还。初到,问先生有合见者见之,不合则不必往。人来相见,亦启禀然后往报之,此外不得出入一步。居处须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语须要谛当,不得嬉笑喧哗。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意思是日常学习读书,要多向老师请教,要和大家一样按照平时的惯例做事,不能有懈怠的情绪。平时学习思考时遇到疑难之处,要用随身的小本子记录下来,等见到老师的时候询问答案,不要错过和忘记。凡是听到老师教诲的言语,回到自己住处后,要仔细思量一下其中重要的地方,每天做好笔记,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翻看。见到优美的文辞,也要记录下来。不可以擅自做主私自外出,和人交往。如果有人第一次来,要询问老师,应该见的就见,不该见的就不要见。如果有人前来找你,也一定要启禀老师然后再去,除此之外不能随便出入一步。日常起居一定要尊重别人,不可以傲慢无礼,懒惰冷淡。说话要谨慎恰当,不能嬉笑喧哗。凡事要谦虚恭敬,不得盛气凌人,免得自取其辱。

清代曾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在写给儿子孝威、孝宽的文中讲道:“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尔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头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朦胧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就是口不到也。经传精义奥旨,初学固不能通,至于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渐有所悟。”意思是: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你们读书时,往往不能看清楚字的笔画偏旁,不能理解句子所说的含义,不能记住开头和结尾,这些都是眼未到的结果啊!喉、舌、唇、牙、齿五音,发得都不清晰伶俐,而是朦胧含糊,让人听不明白,有时读起来加了几个字,有时减了几个字,只图混过去就算完事,这都是口不到造成的啊!古代经传的精深的道理,初学时,固然弄不清楚,但至于大略粗略的意思,还是可以明白一二的。只要肯下功夫用心体会,一字一字地了解清楚,一句一句地明白其所说的道理,一事一事地搞清原委。对于虚字要详审它的语气,实字要揣度它的意义,这样,自然地会逐渐有所领悟。

通过家书勉励后辈传承家风。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写的《王守仁家训》:“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意思是我听说你们近来的学业有进步,在秀才考试中名列前茅,我知道后,高兴得夜不能寐,这是我们家中的好消息啊。继承读书的家风,就靠你们了。努力啊!努力啊!我不只是希望你们能当大官,光宗耀祖,显赫门庭,使家中富裕起来,像世俗所推崇的那样,在老百姓中夸耀你们;而且期望你们把仁礼记在心中,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根本,努力向圣贤学习。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就够了。我因为幼年失学,没有得到师友的帮助,等到今日不觉已经中年了,没有建树,你们一定要以我过去的经历作为借鉴,努力学习,不要等到将来吃后悔药,像我今天这样的感受。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家风家教方面也堪称一代典范。许多时候,他对子女、对亲友的家风教育主要是通过家书来实现的。在这一封封家书中,毛泽东总是循循善诱地与子女谈读书学习,谈为人处世,谈立志励志。在延安期间,毛泽东十分关心远在苏联求学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的读书问题。他曾告诉两个儿子,自己“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给正在河北西柏坡参加全国土改工作会议的毛岸英写信并告诫他:“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毛岸英把它作为座右铭抄录在笔记本上,时刻激励自己,不辜负毛泽东对他的期望。

家风和家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家庭文化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新时代,家风的传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优良家风是支撑全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