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廷柱:“磨”出原味 “赚”来幸福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冬日的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柳林县锄沟村钟楼山底的一座小院上。这座小院,正是庞廷柱、王红夫妇的石磨磨坊厂。
走进小院,一股淡淡的麦香扑鼻而来,伴随着石磨转动发出的“嗡嗡”声,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纯手工的年代。
“我们那会都是石磨磨面,至今都觉得石磨磨下的玉米面蒸成的窝窝头特别香。”一位头发斑白、满脸皱纹的老人站在磨坊前,深情地回忆着过去的时光。这位老人正是家住锄沟村的梁大爷。他手里提着一袋玉米,准备送到磨坊里加工成面粉。
“今年庄稼地新收了一些玉米,我和老伴商量了一下,专门带了点过来磨些玉米面自己吃。”梁大爷边说边将玉米递给正在忙碌的庞廷柱夫妇。
庞廷柱夫妇热情地接过梁大爷的玉米,将其倒入一台石磨机器中。随着机器的启动,细细的面粉从石磨中缓缓地溢出来,散发出浓郁的玉米面香。前来磨面的市民们饶有趣味地注视着这一过程,相互间讨论着这久违的传统手艺。
“我这个厂子有200多平方米,有五台石磨机器,可以同时加工五种杂粮。”庞廷柱高兴地向记者介绍道。他身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他的妻子王红在一旁忙碌地整理着刚刚加工好的面粉。
庞廷柱夫妇都是快五十岁的人了,他们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也曾为了养家糊口做过各种小生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渴望找到一份属于自己这个年纪的事业。为此,他们专门到外地考察了几次,寻找适合他们做的事。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在外地见到了石磨磨坊。”庞廷柱回忆道。他知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食品。而石磨面粉,正是他们心中那份久违的味道。
于是,庞廷柱夫妇决定创办一个石磨磨坊厂。他们购买了五台石磨机器,并在新建的房子里创建了占地200余平方米的石磨面坊。为了节省成本,庞廷柱自己按照说明书组装、调试机器,直到它们可以正常运转。
“购买回来的五台石磨可以同时开工运转,每台石磨各有分工,加工不同种类的杂粮面粉。”庞廷柱介绍道。他们的磨坊可以加工玉米、小麦、黄豆、绿豆等多种杂粮,满足了居民们多样化的需求。
然而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就必须了解顾客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庞廷柱夫妇时刻关注着市场动态,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现在人们就想要原汁原味的石磨面粉。”庞廷柱解释道。机器加工杂粮生产的面粉过程中,由于要经过高速、高温两个过程,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活性及营养物质。而石磨加工则不同,它的转速慢,加工过程中不会出现高温,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面粉中的营养物质。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庞廷柱夫妇的石磨磨坊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居民的青睐。不少加工过的顾客都会再来,成为回头客。他们纷纷表示,石磨面粉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都远超机器加工的面粉。
每天一大早,就有居民上门加工杂粮。庞廷柱夫妇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们却乐在其中。他们觉得,这份事业不仅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有这个石磨加工,我们夫妻俩有事做了,挺充实的。”王红笑着说道。她表示,现在他们不仅加工杂粮面粉,还出售加工好了的米、面等食品,更加方便市民购买。
随着石磨磨坊的不断发展壮大,庞廷柱夫妇也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他们计划引进更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同时他们还打算开展电商业务,将石磨面粉等食品销往更远的地方。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原汁原味的石磨面粉。”庞廷柱夫妇表示。他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的石磨磨坊将会越来越好,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