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抒真情
□ 赵处亮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有钱没钱,贴副对联”。看来,古往今来,剃头和贴对联是人们过年必办的两件事。
近年来,随着市场繁荣,春联也堂而皇之摆上了街头。尽是电脑刻字,银粉金字,花边图案,质地高档,令人眼花缭乱。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上街买上一副,一贴了之。既省事,又高雅。至于贵点也无妨,一年毕竟就这一次。而且,由于对联是“同一型号,批量生产”的,也不至于就贵,然而,这买之春联,不是“十二生肖鼠为首”,就是“金鸡报晓迎春来。”张家贴李家贴,家家都能贴。还有的是“春去春来春常在,庆欢庆乐庆有余”。今年用明年用,年年都能用。笔者认为,这些春联不是不能贴,而是意义不大。好像是应付差事,为贴而贴,把人们贴对联的初衷异化了。
据凡丹讲的对联故事,清朝的乾隆皇帝经常到民间微服私访。这一年的大年三十傍晚,乾隆皇帝脱下龙袍,换上便衣,没有带随从,独自一人悄悄出了皇宫,他要去三街六巷看看老百姓是怎么过年的。
他走到大街上,只见家家户户挂彩灯、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人人穿新衣,戴新帽,真是国泰民安,乾隆从心里感到欣慰。他转了几条大街,又进了一条胡同,往前走了一阵,看见一家门口没有挂灯,也没有贴对子,他觉得好奇,就上前敲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开了门,手里拿着一只正在上底的布鞋。乾隆也没打招呼,就径直走进了屋里。屋里点着一盏小油灯,那光亮就像萤火虫那么小。屋子又窄又矮,潮气很重,只能睡下一个人的小炕上放了几双鞋子,靠鞋放着大大小小的鞋柜,墙上挂着粗粗细细的麻绳,原来这是个鞋铺。乾隆走到炕边坐下来问道:“老人家生意兴隆吗?”
老头说:“我是个孤老头子,开了这个小鞋铺,挣得那两个钱嘛,也只够糊个口。”老头边说边拿着鞋底,手就一直没有停下。
乾隆接着问:“过年了,怎么也不歇歇呢?”
老头说:“订货的人等着明天初一穿着它去拜年呢。”
乾隆接着问:“过年了,门上怎么不贴对联呢?”
老头说:“倒是买了一张红纸,可是我大字不识一个,自己不会写,又没功夫去求人,拉倒吧! 不贴对子也不能把咱放到旧年这边。”
乾隆说:“你要是不嫌弃,我给你写吧。”
“那感情好呀!”老头子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到邻居那里借来了笔墨砚台。研好了墨,又把那张红纸拿来,裁了一副对联,一张横批后,还剩一张纸条。
乾隆铺好红纸,拿起笔蘸起墨,刷刷刷地写起来,说话的工夫就写成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下联是: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进财神来。
横批写什么呢?乾隆一时没想好,老头站在一边说:“如今是乾隆爷当朝,天下太平,我们老百姓都托皇上的福,横批上就写‘天子万年’吧。”这可乐坏了乾隆,提笔就在横批上写下“天子万年”四个字。
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给老头写对联的故事,反映了乾隆对百姓的关心。老头对对联横批的提示,反映了百姓对乾隆的爱戴。说明上下一心,才能天下太平。一副对联的意义,实在不可低估。
著名作家马烽,是“山药蛋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报载,马烽逢年过节,总是自编对联,亲自书写。他编写的对联,总是结合实际,有感而发。马烽不是无钱买副对联,也不是闲着没事找事,而是“笔下有真情”,乐趣在心头。看到此对联,便知是马家。
马烽编写的对联全是大白话,浅显易懂,读起来余香满口,使人忍俊不禁。1991年春节,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马烽从北京回太原过年,只见家已经从旧平房搬到了新楼,可家里人情绪并不高,原来是传说太原可能闹地震,左邻右舍都在议论这事。新楼房好住,还是平房好住?各执一端。马老当晚编写了一副对联,第二天就贴在了自家门口:“不管新楼旧房,牢固就好;无论炎夏寒冬,没病即佳。”从此以后,每年春节,马老总要自编一副对联,发表在自家门口。1992年初的春联是:“京华虽好,还是回家来最好;山珍海味,不如家乡饭对味。”1993年马老又从北京回家过年,只见楼前那拆了的旧民房还是老样子,到处破砖烂瓦,于是,马老又写了这样一副对联:“面对残垣断壁,何时是了;他年高楼耸立,天日全无。”1994年是狗年,马老72岁了,他编写的春联是:“过了七个狗年,老当益壮,不可能;奋斗半个世纪,继续革命,没问题。”1995年,马老调回山西老家,这年他在春联中写道:“调进京,调出京,服从分配;未开花,未结果,叶落归根。”横批是:“回来就好。”回到老家,马老即办了离休手续,于是在1996年马老又写下这样一副春联:“年老体弱,心有余而力不足;因陋就简,热无多且发萤光。”1997年的春联是:“五官磨损,勉强可司职;四肢老化,凑合能运行。”横批是:“这就不赖。”一个豁达,幽默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1998年前后,马烽的老战友李束为和孙谦先后辞世,他俩都只活了76岁。不久,老诗人王玉堂也无疾而终。1999年马老也过了76岁,他在春联中写道:“闯过七十六周岁,超载孙李,已成定局;迈向九十一高龄,寿比王老,无此可能。”横批是:“顺其自然。”进入2000年,马老写的春联是:“跨越两世纪,可谓高寿;步入新纪元,从一算起。”横批是:“大小由之。”这些春联虽是作者真实心态的自我表白,但作者自信、从容的精神境界无不让人受到感染。
学习马烽的对联,使人潜移默化,茅塞顿开。2001年春节,在孝义市大酒店当厨师的汾阳人李秋平请我为他编写一副对联,我了解了他家人的情况,女儿小慧、儿子小强在汾阳市上学,名列前茅,妻子瑞琴在汾阳家中操持家务。我提笔为他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李师烹调技艺名扬孝义
慧强学习上进拔尖汾州
横批是:全凭瑞琴
据说,当李师傅将此对联贴到自家门口时,一家四口人都乐得合不拢嘴,街坊邻居也都来欣赏,这岂是街上买副联能达到的效果。
2006年春节,我所居住的孝义市安居街同乐苑小区,又称为“安居小区”,物业管理处请我为小区大门编写一副对联,我欣然提笔:
同乐苑小区同庆同乐
安居宅住户安康安居
横批是:春满大院
尽管我的毛笔书法不怎么样,但由于把“同乐”和“安居”编入对联,其效果肯定是大街上买的联不能相比的。
贴完大门对联,我乘兴为我居住的六号楼三单元编写了对联:
六号楼家家有喜
三单元户户发财
横批是:满楼生辉
2000年春节,是我母亲辞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按照乡村风俗,这一年大门上的对联应是绿纸对联,以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我展开绿纸,提起笔来,怀念之情,油然而起,两行热泪,潸然而下。我写的对联是:
苍天无情,过大年妈妈你在哪里?
大地有义,度佳节婶婶还居院中。
横批是:情满桑梓
当我从市区赶回村里,将这副对联贴到老家大门时,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含泪走进院中,依照对联中的应有之义,慰问了我家院中无儿无女孤寡残疾年近九旬的程秋花老人,她是我妈生前常在一起唠嗑的老至交,我们称她为婶婶。当我将200元塞到她的手中时,她那已经失明的眼睛溢出了眼泪,她用干瘪的手在她那箱子里取出三四十颗核桃,硬塞到我的包里。
对联,成为我展示情感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