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回家过年

□ 图/文 本报记者 王雅妮

2025年02月05日 10:18:34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春节,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

《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百年时光流转,这一幕仍在春节时上演,回家过年向来是我们喜迎农历新年最重要的仪式感。

“回家过年”,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承载着无数情感。这个温暖词语的背后,是对家乡的眷恋,对家人的依恋,是浓浓的乡情。今年,你回家过年了吗?

“我们回来了”

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距离多远,那份对家的眷恋在年关的催促下,喷涌而出。年味,不经意间开始弥漫。车站、机场、高速公路,每一张面孔都写满了归家的急切与喜悦,他们的行囊里,装着对家的思念、对团圆的期盼。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回家过年,成了王丽萍的新年期盼。1月24日,下班回家,撕下桌面台历,折角的一页露了出来。25日,那是她春节假期回乡的日子。1月25日下午17时,上海站的旅客们‌手提肩扛着各式行李涌入候车大厅。王丽萍一家此行目的地是山西吕梁,为了赶上第二天的午饭,她特意抢了这一天18时的车票,睡一觉就能到太原,然后再回老家吕梁。

尽管没休息好,甚至忙忙碌碌一白天,但王丽萍仍满脸笑容。她说,她来上海已经将近20年了,如今在徐汇区滔搏运动从事内容营销,从当初上大学到现在已为人母,有了温馨的家庭,但在心里,她的家仍然在吕梁。本来计划着开车回家,但提早看到老家这几天有降雪,赶忙定了好几个闹钟,拼手速抢票,还拜托了亲朋好友帮忙抢票,好在有点儿运气,顺利抢到了车票。

返乡当天下午,王丽萍把收拾好的两个大皮箱直接带去了公司,里面塞满了回老家为父母带的年货和礼物。一到16点半,她便和丈夫、女儿分别从公司、家出发,距离列车发车前12分钟成功汇合。“列车发车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时隔四年再回老家还有点紧张。”王丽萍说,一路上自己都很兴奋,这几年都是视频看望父母,家乡的变化也都是通过手机知道的,有些惭愧。

“列车前方到站吕梁”,听到这句列车播报的时候,王丽萍的心总算踏实了。出站的时候,王丽萍老远就看到了姐姐姐夫那熟悉的身影,一句“我们回来了”饱含着多年的思念和牵挂。

“那天是姨姨、姨夫一起来接我们的。”王丽萍十岁的女儿闫唯怡开心地说道。回来的当天,正值吕梁下大雪,这也是从小在南方长大的闫唯怡第一次见到大雪,在雪地里玩了好久才回到卧室。

“回家那趟车,上车前是城市的大人,下车后是父母的小孩。”这是很多人回家的理由,当然王丽萍也不例外。1月26日一大早,王丽萍的父母就忙活不停。“除了想家,更想念爸爸做的家乡菜,尤其是炸油糕”,年前和准备回家的女儿通电话,女儿随口说的这句话,老两口记在心里。

“小时候,过年是新衣服和压岁钱;长大后,它成了亲情的连接。过年不是简单的传统习俗,它是独属于我们的‘回家密码’,平时工作繁忙,春节回家成了很多人一年中最放松也最期待的时刻。无论离家多远,以后我都会想尽办法踏上归乡之路。”王丽萍感慨万千。

除了想念的美食,王丽萍把行程安排得也是满满当当。从初一到初六,王丽萍要带孩子体会家乡吕梁的春节年俗活动,感受这些文化风俗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人文脉络。“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春节系列文化也显得更加浓郁深厚、魅力无限。在网上看到家乡新春之际,精心策划了二十场文化活动,可以带孩子感受吕梁过年的独特韵味。”聊着春节的规划,王丽萍的眼神中透出满满的幸福。

看非遗、品美食,丰富多彩的家乡春节体验活动,定能让归乡人乐不思归!

满载的幸福

同样感受吕梁年俗魅力的还有樊博琳,樊博琳和丈夫是新婚,都在运城工作,这是他们婚后第一次回在中阳的婆家过年。

刚进了腊月,小两口就开始为回家过年做准备。“这是给爸买的茶叶,给妈买的礼盒,这是给妹妹带的礼物,还有运城特产……”“老公,过年那几天温度怎么样,看我这件羽绒服可以吗?去亲戚家穿哪套比较合适呢?”在樊博琳的悉心准备下,一晃,就到了回家的日子。

出发!1月22日,腊月二十三,正值北方传统的小年,按照原计划,樊博琳跟随丈夫驱车从运城回到中阳,一路同行的还有装满了后备箱和汽车后排的东西。回到中阳滨河小区的家,小两口更忙了起来。

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年俗,从晋南跨越到晋西北,那浓浓的年味、原汁原味的乡俗,都深深吸引着樊博琳。有将近十天的假期,樊博琳不仅盘算好了与亲友相聚的时间,还列出了好多出游规划,最主要的就是感受吕梁传统年味,逛逛古村落、吃点小吃、感受九曲等年俗……

农历腊月二十五,樊博琳小两口去做了婚检并领了结婚证,还收到了中阳县政府的结婚登记奖励。“新的一年到了,这也是我们新生活的开始。”樊博琳一脸幸福地说道。

和家人购买年货,品尝吕梁美食,感受“中阳神圪垯 民俗中国年”的魅力,这个中阳媳妇一刻也没停歇。除夕夜,樊博琳还学着做了四道吕梁特色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看春晚。

“一开始,还有些担心,没想到这个年过得非常开心,感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年俗,吃油糕、挂彩灯、汽车贴春联,好多都是运城没有的,很新奇。”樊博琳开心地分享着。

人们常说,后备箱里的人间烟火,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能治愈每一颗漂泊寂寞的心。但再大的后备箱,也装不下亲人那份永远的牵挂。这不,2月1日,吃过午饭,满载着各种礼物和特产,樊博琳和丈夫便赶着回运城娘家继续过年了。

同样拥有这份浪漫的还有翟海鹏一家,翟海鹏一家在太原生活,每逢春节,便回老家过年。1月28日除夕一大早,翟海鹏关了自己家的店铺,携着妻子儿女,满载着年货赶往老家文水县下曲村,到达已是中午,赶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往左一点,再高一点……”“好,就是这里!”女儿指挥,翟海鹏调整着位置,这看似平凡的举动实则是情感的纽带,是文化的传承,让人们在忙碌的日子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平时店里忙走不开,父母的牵挂,只能在电话里表达、视频中传递。虽然离老家很近,但回来的次数屈指可数,但过年必须回家,不能让父母的等待成为遗憾。”翟海鹏说道。

有亲人的地方就是家,有爱的地方就有团圆。往年现在,家住离石区中央公园的薛信志两口子正忙着收拾家、买年货,等女儿欢欢喜喜回家过年,今年却不同。1月26日一大早,薛信志夫妇顾不上山西暴雪预警,提着大包小包等在吕梁车站的候车厅,同时正与在北京的女儿视频聊天,“爸,妈,这么大老远,你们还带这么多东西,路上得多累啊。”“检票的时候需要身份证,放口袋里方便”……视频那端的女儿不放心父母出远门,满是叮嘱。

多年不出远门的薛信志心里确实多少有些忐忑,但更想和女儿一起过年。女儿大学毕业后,和大多人一样选择了北漂追梦。去年“国庆”回来过一趟,但没抢到回家过年的票,女儿吃不上家里的年夜饭,薛信志夫妇觉得很遗憾:“除夕晚上看春晚的时候,肯定会特别想家,所以我们决定去陪女儿过年,来个‘反向过年’。”薛信志拍了拍肩上塞得满满当当的大书包,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妻子手里还拎着女儿爱吃的碗团、炸丸子、炸豆腐……满手的重量都是家的温暖与牵挂。担心火车上温度高,薛信志往里面塞了好几个冰袋,生怕坏掉!

是啊,不管在哪里,只要和家人在一起,那就是过年。

团聚就是年

对于远离家乡的“打工人”而言,家是心灵的避风港,可以暂时放下重担,卸下防备,让疲惫的心灵得到安宁,夜深人静突然出现的坏情绪、遭遇挫折时的气馁茫然,都因回家过年而显得微不足道。这是范志康每年回家过年的理由。

为了这趟归家旅程,范志康一个月前就规划好了。“对于无数在外漂泊的打工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刻。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次心灵的归途。”范志康家住孝义市高阳镇三多村,如今在浙江台州椒江星诺缝纫机厂工作已经有10多年了。每每临近春节,思乡之情就格外浓烈。范志康坦言,说不清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小时候想逃离,现在却想回去。在他看来,过年回家,不仅仅是跨越空间的一次旅程,更是对那份长久牵挂的圆满兑现。

但范志康回家的路并不容易。从浙J到晋J,横跨四省,1600多公里,停靠21个车站,在寒冷冬日的早晨,范志康开启了自己的漫漫回家路。先从浙江台州到杭州东,再到太原南,换乘高铁抵达介休东站后,还得坐公交才能回到孝义。但踏上赴老家的归旅,范志康心中满是期待与激动,“今年的火车上依旧特别热闹,车厢里挤满了和我一样回家过年的人。有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大哥,有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还有像我这样的‘小镇青年’。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但都带着一种共同的期待——回家。”

下了火车,再转乘公交,一路颠簸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车刚停在村口,我就看到我妈站在寒风里等我。她看到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一进家门,一股暖烘烘的热气和香味扑面而来,一天的奔波都值了。”范志康说道。

范志康回忆,刚出去打工赚钱的时候,自己并不特别理解回家过年的意义,因为每年回家的票很难买,假期也只有那么几天,春节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并不长,甚至还要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拷问”。但不知何时,与父母视频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母亲的头上多了白发,父亲的身形变得不如记忆中挺拔。真是越长大越明白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道理,这也让他格外期盼每年的春节能回家过年,与自己的父母团聚。

李晓和范志康是同一列车的山西老乡,刚刚返程,他是在南京读书的大学生。这次放寒假后,先在南方玩了几天,现在回家过年。他说,“作为在外求学的游子,每次回到家乡都能看到一些变化,感到很自豪。我和家里人一起在吕梁过大年,也祝大家新年快乐。”

在传统认识里,春节的到来意味着美妙的食物、亲友温馨的陪伴,以及暂时放下工作的舒心。于是对当下很多在外归乡人来讲,过年回家成了唯一的念想。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这一年行囊是否装满收获,春节的声声召唤,都能轻易勾起心底最深处的乡愁。

回家过年,不只是一场归程,更是一次心灵的寻根,是对亲情最深情的回应。回家的路,是从繁华走向质朴,从漂泊走向安稳。每靠近家乡一步,那份期待与喜悦便愈发浓烈。

炊烟袅袅起,灯火在闪烁。回家,就是最好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