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文水有个李家庄

□ 梁大智

2025年02月19日 09:31:09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成柏

在文水苍儿会有个李家庄村,这里山清水秀,村外有条石壁沟。我们在向导李宝贤的带领下,向石壁沟深处出发。

汽车在崎岖狭窄的沟边山路行驶,一会儿,路变得更窄了。把车停在路边,我们徒步前行。村里郝海通和一名叫岳永华的小伙开着三轮车赶了过来,小伙子还带着他的犬,与我们同行。他的犬叫细犬,身形流畅,四肢协调,身材非常匀称矫健,可以捉到野兔。几头散放的牛在沟里悠闲地吃草,枝头上的鸟儿不停地鸣叫。满沟是山水冲落的石头和历年沉积的树叶,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各色蝴蝶相互追逐,翩翩起舞,多姿多彩的野花争相斗艳,最鲜艳的要数野生玫瑰,像一团团火焰在枝头绽放,这里仿佛是一个天然氧吧。

70多岁的向导李宝贤当过乡教委主任,也当过村支部书记,看得出,他对李家庄的山山水水有着特殊的情感。远望山涧后的一道山梁,李宝贤告诉我们,那里是龙宫山,从南面的神堂沟通过八道背可以上去。梁上悬崖峭壁有一段天险,名曰神仙道。还有一座龙宫寺,寺庙只剩下三孔窑洞遗址和一通庙碑了。根据庙碑记载,该庙重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乾隆五年(1740年)进行过维修,龙宫寺是从前当地村民祈雨的地方。

越往前行路越难走了,其实沟深处基本上没有路,只能在原始森林中摸索着走。茂密的松林,掩映着蓝天,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白云随风慢慢移动。路越走越陡,我们每步都要寻找可以依靠的树枝,向上攀登。细犬跑前跑后,探寻着前方路途。

终于攀登到悬崖下,一洞穴赫然出现在眼前。洞口约10米,右边垒一段石墙。这里就是黑龙洞。进洞5米处,设有石砌祭台,立两块雕有“灵验”的石板。继续往洞里走20米,洞左拐而去。洞顶时高时低,一会儿可直立行走,一会儿只能低头慢行。郝海通打开手电,我们向前走去。洞顶有许多垂直的洞螺纹式向上延伸,像是迷宫一般。前行三四十米,过了一较窄矮地段,再向左呈现一条像一线天的景观,虽然看不到天,但这里却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洞壁都是自然形成的美丽花纹,处处是奇观异景。再往前十几米处就是洞的尽头,那里耸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密密麻麻,好像雕刻有文字。我拿着手电走到“石碑”处仔细一看,上面哪有什么文字,全是自然花纹,也许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一本天书。这里洞顶虽然很高,洞底却比较窄,有趣的是2米多高、3米多长的“石碑”正好端正地站立在中间。我发现这“石碑”并不是从上面掉下来的,而是从下面“长”出来的钟乳石。看得出,到了雨季,洞里便会有水渗出,这个天然洞穴也许会成为水帘洞。

从黑龙洞出来沿崖下向右前行,没有现成路可走,崖壁的许多石头已经风化松动。大家放慢速度,拨开树枝草丛,走得小心翼翼。来到一处大岩洞,岩洞洞口较大但不深,洞前有几棵小树,而洞口上面的岩体发白。休息片刻继续向右行,可走的路有时候很窄,有时候是很陡的斜坡。在崖下我们一路上发现有槽碾、石铲、陶片等生活用品。前方崖壁上有个一间房子大小的洞,洞口用石头封闭了一部分,更像一间天然住宅。洞口在悬崖上,而洞前的斜坡让人难以立足。好在这里有两棵大树,我们靠着大树端详。李宝贤望着洞自言自语地说:“这个不是阳洞。”原来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叫阳洞的地方,他要找到这个地方给我讲个故事,我也期待着这个故事。

站在大树下向前望去,我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在黑黢黢悬崖陡壁上凹进去一个天然“戏台”。走近一看,台前立有一通完好的庙碑:《修龙泉道场记》。

“戏台”上凸出来两组巨型雕塑:半山壁上一只伸出头的乌龟东张西望,壁下面也有一龟悠然而卧,而另一组则是悬挂在崖壁上的一个巨大的龙头,那一双眼睛惟妙惟肖,龙头后面是一块悬浮在崖壁上巨大的龙身。更奇特的是龙头和龙身之间还有个空隙,刚好能进去一个人。

绕过崖壁,有个石台上立着几棵树干。“阳洞!”李宝贤喊了一句。“是阳洞!”郝海通确定道。树干有的已经腐朽了,看得出是陆续立在这里的。原来阳洞竟然在离下面石台八九米的崖壁上,而壁上没有台阶,攀登的唯一办法就是沿树干爬上去。找了一棵坚固的树干,岳永华便爬了上去,并拍摄了洞里影像。原来洞口有一处平台,两个洞口,里面却是连通的一个洞穴,可以容纳30多个人。

李宝贤开始讲故事:“这个洞因洞口朝阳,大家叫它阳洞。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经常在这里躲避。这里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日军一般是不敢轻易进山的。在这个深山老林的洞里躲避时,有一男婴出生,至今还生活在李家庄村,名叫李永科。”

返下山来,李宝贤带我去拜访李永科。找到李永科时,他正在地里锄草,路边停着一辆电动三轮车。看上去他精神抖擞,思维敏捷。李永科告诉我,他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腊月初八出生的。他的父母给他讲过,当年他们经常到阳洞躲避日军,大家先让几个强壮的村民通过树干爬上去,然后再把妇女儿童用筐吊上去。正巧那回母亲去了阳洞后便临产,父亲在洞中用石块隔出了个小洞,把母亲和其他躲避在洞中的村民分开,他就在那里出生了。

村里还有什么故事呢?我问李永科老人。老人挥手指着身边的地说:“我们这块地叫教场地,就是从前练兵的地方。”眼前是一块很大的平坦土地,种着玉米和土豆,玉米已经有两尺高了,土豆正是开花季节。

老人抬头望着东山顶上一处掩映在山林中的石墙说:“那里山上是寨峁,上面有三间石堡,传说是山大王住的地方。前两年还有人在古堡石缝中找到一柄短剑,还找到一块铁钟的残骸,上面铸着张家山的名字,而张家山正是李家庄村的一个自然村。再往东的双虎沟山上,有很多土夯实打筑起来的兵营。”

其实,在文水县苍儿会的二道川、三道川地区分布着大小二十余座用石块和石片垒筑而成的石头寨子,这些石寨均位于各川两侧的山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这些石寨当地人俗称“寨峁”。这些寨峁形状不一,或圆或方,均依山势地形而建,面积从四五百平方米到两三千平方米不等。二道川、三道川地区植被丰富,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多数寨峁分布在这些原始森林内人迹罕至,长期以来对于这些寨峁的年代、作用和性质一直缺乏清楚的认识。民间传说寨峁为土匪寨子,但缺乏文献和实物证据,而且如此众多的寨峁都为土匪寨子似乎也讲不通。有专家学者通过考察李家庄、岳家庄、龙兴、刘家嶂、军村等地的寨峁,获取了大量的物证,综合分析认为:“三道川的这些寨峁应该是修建于北齐时代,而到了北汉时期又被沿用,到了明代由于防御蒙古人的需要又继续使用了这些寨峁。”这样的结论也许解决了关于这些寨峁的年代以及功能上存在的疑问。

告别李永科,我随李宝贤登上了村南的梯田,在这里可以看到李家庄村的全景。放眼望去,四周全是山峦,只有李家庄村一带是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村子也建得规范整齐,一律的深灰色墙壁,红色屋顶。远处的山峦、蓝天、白云,衬托得这个小山村更加安静、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