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安静之人
□ 雷国裕
最近去上海出差,两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去一家不错的饭店吃饭, 对面的包间坐得满满当当,所有就餐者无论年少年长,无不温声细语,毫无喧闹杂乱之音。还有一次是在浦东机场候车厅,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长者,独坐一隅,任凭周遭纷纷嚷嚷,手捧书本沉浸其中不为所动。
他们身居大都市,尽管平日为生计奔忙步履匆匆,但此时却放慢节奏,心境平和,劝菜不夹菜,喝酒不劝酒,举匙不举筷,言语不喧哗,交流不炫耀,动作轻拿轻放,一个个文质彬彬的模样,尽享美食美味、安静安宁的美好时光。而那位读书入迷的老者,经历世事沧桑仍求知欲旺盛,用内心的充盈抵御每一个或庸常或艰难的日子。只见他时而仰头张望,目光里满含知足知止的平静。还有生活中流连山水者,痴情花草者,乐享阳光者,专注事业者……无不具有温和的神情,平稳的心态,安祥的气质。他们在不被人关注的地方和领域,源于真情,倾尽真力,不事张扬,回归自我。原来,美丽的不仅仅是容颜还有安静,力量的产生不仅仅来自知识也来自安静。
安静的夜晚,月光如水,微风习习,婴儿酣畅入眠;安静的湖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恋人牵手畅游;安静的树林,绿荫蔽日,繁茂葳蕤,百鸟肆意欢鸣;安静的冬日,万籁俱寂,炉火正旺,家人促膝畅谈……见多了旁若无人的喧嚣,声嘶力竭的叫喊,面红耳赤的争辩,疾言厉色的训斥,忽然觉得“安静”十分稀缺,十分难得:那些就餐少言慢语的人,那些走路礼让老弱病残的人,那些不顶撞父母不为难孩子的人,那些遭遇堵车仍然耐心等待的人,那些进入会场蹑手蹑脚的人,那些接打电话压低声音的人,那些经过学校不按喇叭的人,那些发生纠纷主动示弱的人……身上仿佛披着祥和的霓裳,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安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操守。一个安静的人,身无骄气,心无浮气,遇事不急,处惊不变,以静修身,以静制动,涵养静气正气生气。安静之人,亦必是友善之人、有德之人、有力之人。
努力做一个安静之人,必先要心怀善念。永保利他之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实实在在维护别人的利益,不计较一己之利,更不唯利是图,损人害己。心怀善念,满眼皆美;心怀杂念,举目烦扰。因为初哀有别,美的东西总以静的姿态绽放,造就别样的风景。譬如一粒种子,为饱世人腹欲,深埋地层,忍受寂寞,独自拔节,吮吸阳光雨露,方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神奇。“甚矣天地闭,独放一花鲜”。冰天雪地之中,哪怕忍饥受冻,不惧风刀霜剑,也要静寂地为人间争得一抹亮色。
努力做一个安静之人,亦必需热爱阅读。阅读,让人博闻强识有境界,让人心境辽阔有格局,也让人祯祥睿智,宁静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阅读,使人生丰盈,具有抵御风霜雨雪的耐力韧性。也使生命的每一历程,都色彩斑斓,生气盈然。“低头的麦穗昂头的稗子”。越雄宏深厚知识渊博之人,越谦虚低调,懂得不耻下问。越无知浅薄头脑空空之人,越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要像杨绛先生那样,无论欧洲求学,还是下放劳动,无论工余茶歇,还是卧床间隙,始终手不释卷,孜孜以求,方才造就人如淡菊,高洁如莲的风骨。
努力做一个安静之人,还要善于独处。独处不是隔绝,而是放松减压: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减少对无效社交的焦虑,减少不良习惯对身体的伤害,亲近自然,放飞自我,与心灵对话。“闭门常思己过”。独处才会凝心聚力,安安静静,思前想后,独善其身。“吾日三省吾身”。做到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自律自省的态度,不断地去完善自己,修养品行,提升境界。如果耽于灯红酒绿,沉浸浮华热闹,不思进取,贪图靡乐,丧失做人的清醒和机警,只会留人把柄,被人唾弃。
努力做一个安静之人,还要学会欣赏。既要欣赏自然之美,也要欣赏物事之美。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豁达,看好以前不看好的、理解以前不理解的,登高望远,开阔胸襟。既要欣赏自己的本能,善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更要欣赏接纳别人的长处,善于取长补短,见贤思齐,虚怀若谷,相互成就。最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甚至坐井观天,嫉贤妒能,抓住别人的缺陷不放,整日纠结于别人的不是,忘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直至把原有的上进心荣誉感也消弭殆尽,只落个两手空空,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