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筏登岸获新生
——读六祖《坛经》札记
□ 马明高
若无中国禅宗,中国佛教可能黯然无光。有人说,若无中国禅宗就无宋、明新儒家学说。还有人说,宋、明的新儒学说就是“阳儒阴佛”,而这个“佛”就是中国禅宗。《坛经》,原名《六组惠能大师法宝坛经》,是中国禅宗的经典代表作,也是中国佛教的经典代表作。它是一字不识、出身寒微的慧能大师在广东韶关大梵寺讲法的记录,是慧能的弟子法海记录的。其版本众多,但以元代宗宝禅师编辑整理的宗宝本和中国所藏敦煌文献里的敦煌本最为著名。其内容有三部分,一是慧能大师口述其学法的经历,二是慧能讲法的内容,三是慧能答疑解惑的内容和对他去世前一些事情的叙述。这是一部诸多中国和尚所写的作品中唯一被称为“经”的书,是喜欢探讨中国文化的读者应该好好读的一本书,它是被人誉为“直通现代心灵的佛法”。
佛教的思想,简单概括就是“人生本苦,根在执着,苦海解脱,唯在灭执。”其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和觉悟何为“执着”、何为“灭执”。对于“执着”,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对于金钱、官位、名誉、理想、抱负等的追求。那么“灭执”是不是要将这些“执着”都灭掉呢?或者说,我们不去追求这些东西就是“灭执”了?可是,我们静下心来仔细一想,所谓的不求、不想甚至“躺平”,何尝不是又一种“执着”呢?所以,佛教中所说的“灭执”,不是消灭,而应该是一种对求与不求二元对立状态的“超越”。如此才能从苦海中解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超越执着,达到“灭执”之效果。那么超越求与不求的状态,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佛教称其为“中道”,或称“无住”,就是不落一边,不着两个极端,有点类似于儒家所讲的“中庸”,所以《金刚经》里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再细说就语言无法表达了,只能靠“悟”了。佛教认为,能悟到那种境界的能力和方法就是“大智慧”,叫“般若”。从小砍柴种田的卢慧能就是在二十四岁时偶然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蕲州黄梅县的东禅寺里求五祖弘忍大师学法的。他学的就是禅宗。禅宗里经常讲“空”或者“无常”。这是其悟道或者说超越执着这一境界的一种观世界的方式。这里的“空”不能用汉字“空”的概念来理解,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常”,意思是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都是不确定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而不是恒常不变的,这就叫“空”。因此说“法无定法”,“无恒常之法”。弘忍大师对慧能说,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本无差别。“佛性”是贯穿整个禅宗思想的一个概念。《坛经》里讲,佛性又叫自心、自性、本心、本性或“正法眼藏”,是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其不但是众生向善成佛的动力,也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有点像儒家、道家讲的“道”和“德”。
那么,“法无定法”,是不是我们就没有认识世界的方法了?有,《坛经》里讲“人无定人”。每个人都应该有其适合自己的方法。即“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也就是人不同法也不同,有点像孔子讲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而这个“法”,在佛经里被喻为“筏”,即舟船。佛经里讲从此岸到彼岸。此岸就是迷的状态,彼岸就是悟的状态。而从此岸到彼岸的重要工具就是“筏”。其实“筏”就是告诉我们要去读书,阅读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中藏有大智慧。经典就是筏,若我们从中获得了大智慧,那就是登岸了。登岸是什么?是获得重生,是浴火重生,是《涅槃经》里讲的涅槃境界。但是怎么才能登岸呢?这需要大的“般若”。人真的想悟,那就必须登岸。但是,只有舍筏才能登岸。慧能大师告诉我们,当你悟了以后,经典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时候必须舍筏。但是,现在我们好多人对经典“执着”崇拜,而忽略了经典的根本意义。所以,现实生活中有好多人对经典倒背如流,或者抱着经典不放,日日读,夜夜读,却不去悟,或者把经典当作权威,奉若神明,阅读中不敢越雷池一步,把经典当成工具,“被知识转”,而不是去“转知识”,不知只有舍筏登岸,才能实现经典的根本意义。《坛经》启迪我们,没有什么书非读不可,也没有什么书可以不读,读多读少,都无“定法”,因为“人无定人”。所以,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通过读这些经典,你要登岸,你要获得认识世界的智慧,获得认识世界真相的能力。慧能去世前,给弟子们总结了好多“登岸”的方法,叫“三十六对法”,说:“动三十六法,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就是告诉我们要超越相对性,超越极端,达到超越执着的无住境界和中道境界。慧能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大智慧,但是很多人的大智慧被无数的成见遮蔽了。我们要想看清世界的真相,看清事物的真相,就必须去破除各种成见、他见,破得越多,大智慧就越多,就能舍筏登岸,真正悟到超越执着的境界,获得新生,获得对生命崭新的、发自本心和本性的真实鲜活的感知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