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 冯军平 郝慧芬
山西省要蹚出转型发展的新路,吕梁市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可持续产业,文旅融合是历史选择,文旅康养融合是当下热点、未来趋势。探索和推动吕梁市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对于破解过度依赖资源的难题,实现转型跨越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基地、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大同市建设综合康养产业区。”为山西的转型发展提出了一条出路。吕梁,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城市。如何破解过度依赖资源的难题,实现转型跨越和高质量发展,探索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路径,既有理论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一、吕梁市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1、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是拉动吕梁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可以带动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零售业、娱乐业等多行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吕梁的旅游业也得到有力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吕梁来说,还有特殊意义。一是改变和扭转对矿产资源的单纯依赖,推动经济向多元发展,解决经济单一、发展单纯的问题。二是吸引外来人口,增加消费人群,扩大开放程度,优化营商环境,解决环境封闭、信息闭塞的问题。三是提供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率,解决人才外流、就业困难的问题。四是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五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解决乡村产业少、产业单一的问题。
2、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是吕梁经济转型跨越的重要路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202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2号文件《关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也吹响了山西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山西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禀赋有局限,人文资源优势很明显。所以,山西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要打人文资源牌。吕梁拥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吕梁精神)、非物质文化等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精髓,绽放文化奇葩,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吕梁市实现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盘活现有资源,激活市场要素,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加速经济转型跨越。
3、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是吕梁高质量发展可探索的捷径。
发展是永恒主题,融合是国际潮流,融合发展是未来趋势。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走向。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和后疫情时代,人们对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的关注度提升、需求度凸显。吕梁经济发展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文旅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但较先进地区,还有差距。所以必须高起点超前谋划,走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快速路,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捷径来。
二、吕梁市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1、加快建设文旅康养集聚区。
根据山西省《2024年加快推进文旅康养集聚区、文旅康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吕梁现状,积极推进文旅康养集聚区建设。
依托黄河,以碛口为龙头,建设黄河文化文旅康养集聚区,突出文化康养、乡村康养,辐射兴县、临县、柳林、石楼四县 。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好兴县六郎寨、临县碛口古镇、黄河水蚀浮雕、正觉寺、红军东渡黄河纪念碑、石楼黄河奇湾、永由古槐、柳林三交镇、晋陕黄河大峡谷、黄河三峡母亲峰景区、刘志丹将军殉难处。就近整合、联合资源,发展红色研学旅游,加快创建碛口5A级景区。提升“九曲黄河第一镇”、“天下黄河第一湾”、“世外桃源李家山”、“历史文化名村西湾”、“如梦碛口”、“枣儿红了”等品牌效应。把碛口打造成镶嵌在黄河上的一颗明珠,让古老厚重的黄河文明和黄河文化绽放出吕梁特色,形成游黄河必游碛口、谈黄河必谈吕梁的影响力。
依托关帝山,以庞泉沟为龙头,建设绿色生态文旅康养集聚区,突出山地康养、森林康养,辐射交城、文水、汾阳、离石、方山五县,向北带动岚县。吕梁山中段关帝山,山水生态资源分布密集、禀赋优良。交城庞泉沟、果老峰水上乐园、柏叶口水库、文水苍儿会、汾阳御道河、离石西华镇、骨脊山、大东沟、千年、方山北武当山、云顶山、梅洞沟、岚县白龙山、饮马池,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优良,既有原始林海,又有天然氧吧,还有亚高山草甸的草原风情和游牧风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商务休闲、康体养生、户外体验、餐饮娱乐,逐步发展成山地康养后花园、森林康养伊甸园、水上项目娱乐园。
依托汾阳孝义,以杏花村为龙头,建设晋商文化文旅康养集聚区,突出文化康养、乡村康养,辐射汾阳、孝义、交口、中阳、离石五县。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平川四县,与太原、晋中距离很近。晋商繁荣鼎盛时的三大中心祁县、平遥、太谷都在附近。历史上就有浓厚的晋商文化底蕴。汾阳市杏花村镇是享誉世界的烈性酒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有“酒都杏花村”之称,汾酒博物馆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汾阳人擅长烹饪,汾阳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文峰塔是现存最高的明代砖塔之一。太符观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孝义胜溪湖湿地公园、三皇庙、碗碗腔、皮影戏、贾家庄婚俗地域特色明显、开发潜力巨大。
2、着力打造文旅康养小镇。
文旅康养集聚区中要建集散地、连接点,即文旅康养小镇。2022年9月,山西省文旅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文旅康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文旅康养小镇的建设。吕梁应结合市情和旅游业发展实际,加快推动文旅康养小镇建设,重点打造交城庞泉沟、文水苍儿会、汾阳杏花村、汾阳贾家庄、离石信义镇、离石王营庄、临县碛口镇等文旅康养小镇。文旅康养小镇的规划和建设,要坚持本地化生活、本土化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体现当地自然风貌、饮食文化、民居特点、民俗民风、历史风情,具备文化润心、旅游怡情、健康养生的综合功能,实现文旅康养的大融合和高度融合。在战略定位、产业模式、盈利方式、规划布局、配套设施、文化建设等要素上下足功夫,以文旅+康养为基础,还可以融入+科技、+农业、+研学、+医疗、+体育、+度假等元素。坚持以人为本、以山为体、以水为脉、以绿为肤、以文为魂的理念,达到人、山、水、绿、文自然共存、和谐共生。
3、积极助力实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根本上要依靠产业,产业兴才能乡村兴。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就能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吕梁曾经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大力支持下,胜利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目前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手段,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化、亮化乡村环境,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市、城镇、乡村建设联动、发展互动,让农村成景点、农家变民宿、农民当导游,实现就业不离家、就地城镇化。在有红色资源的村镇,发展红色研学旅游,把红色血脉注入乡村振兴的大潮,让红色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
4、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吕梁市应加大对文化创新和康养研发领域的投入,加强对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出台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奖补政策。用好用足国家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如减免文化创意企业的所得税、降低文化旅游康养企业的增值税税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对文旅康养项目用地在土地使用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文旅康养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打造融入地域特色、融合现代元素、具有品牌效应、具备区域影响的文旅康养综合体。改善营商环境、搭建宣介平台,把“康养吕梁”的品牌打出去,把向往吕梁的游客引进来。
5、注重文旅康养人才培养。
人才匮乏和人才外流是制约吕梁发展的突出瓶颈。吕梁文旅人才短缺,康养人才紧缺,文旅康养复合型人才奇缺。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完整、科学的培训体系,形成完备、高效的培训链条,岗前培训要有效、岗位培训要见效、提升培训要高效。通过培养、培训,让文旅人才掌握康养技能、让康养人才学会文旅业务,尽快形成一支文旅康养人才队伍。为文旅康养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如项目开发、活动推广、比赛竞技等。在高职、中职院校中设立红色研学、文旅康养相关专业,直接培养红色研学、文旅康养人才,并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人才,帮学校解决就业,形成良性互动、双向互利的合作局面,为产教融合打基础、做铺垫。
结语
吕梁不仅是革命老区,也是资源富区、开发新区。文旅康养产业是大众消费新蓝海、经济增长新动力。吕梁市应紧抓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时代红利,大力推进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打造“汾酒故乡、英雄吕梁”的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来吕梁既可以品美酒、尝美食、赏美景,还可以体验文化、收获健康、享受生活。吕梁,不仅有煤,还有美;不仅有酒,还有诗;吕梁,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作者分别为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副校长、吕梁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