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汾阳
□ 雷国裕
汾阳有座文峰塔,离天只有二尺八。“看不见建昌塔,哭得恓惶煞”。汾阳人重土安迁,原因之一就是离不了那口吃,饱暖安逸,不想辜负了味蕾和胃口。而每一位到过汾阳的人,同样对那一桌琳琅满目的美食记忆犹新,流连忘返,仿佛吃就是汾阳的“标配”和“顶流”,吃好喝好才不枉汾阳之行。许多从离石到太原办事的人,也要专程绕道汾阳解一解牙祭。于是乎,民间早早就流传开“吃在汾阳”“汾阳美食甲天下”的说法。
(一)
探究汾阳美食,物产丰沛、汾材汾用是其深厚根基。汾阳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水、旱、平、坡、滩地俱全,平均海拔在1414米以上。气温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步降低,两处相差4~5℃左右,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7℃,降水量470.4毫米,日照2610.4小时,无霜期约180天,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境内河流众多,水源充沛。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4条。常年有水河流有文峪河、磁窑河两条过境河和本市峪道河、向阳河两条清水河;季节性河流(属洪水河)有禹门河、虢义河、阳城河;小泉小水有三十多处,养殖有肉质鲜美的“红鳟鱼”等水产。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属杂粮区。粮食作物以小麦、高粱、玉米、小米、豆类、荞麦和莜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为汾阳面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以“晋谷21号”为代表的汾小米,绵软爽口,营养丰富,是“舌尖上的汾阳”的又一个佐证。
境内森林覆盖率为25.4%。林业用地60.7万亩,主要产品有苹果、槟沙 果、梨、核桃、红枣、杏、柿子、葡萄等。其中汾州核桃以其个大皮薄,种仁饱满,取仁容易,入口香脆等特点而驰名中外。
野生植物极其丰富,开发潜力大,野生植物中中药材就有200多种。其中名贵和常用的药材有茯苓、党参、甘草、黄芩、柴胡等20多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有沙棘、杜梨、山桃、山杏、酸枣等,遍布田间地头的蕨菜、甜苣菜、苦荬菜、灰灰菜、红苋菜、蒲公英、阴陈等诸多野菜,也多成为汾阳人饭桌上的开胃小菜。
养畜条件优越。仅天然牧坡就达45.1万亩。畜牧业以养马、骡、驴、牛、猪、羊、兔、鸡等为主。
汾阳是个好地方。取之不尽的干果,蔬菜、菌类、畜禽产品等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也历经汾阳人的巧思妙手,自然天成,支撑起汾阳美食的皇皇大观。备受食客喜爱的“泡泡油糕”,也是汾阳传统饮食之一。油糕面最好就是用本地丘陵地区生产的大糜黍面,先把面用开水拌成疙垒状,用拳头揣到,注意这个揣就是一定要揣到,揣不到不行。之后再用油碱揉,油碱就是麻油和碱子。揉到了不烫手时,就可以一块块揪下来了。馅有多种馅,有桃仁、红糖、青丝玫瑰、枣泥,豆馅等。主要说这个豆馅和枣泥馅,也必须揣到,就是把馅拌好后放到瓷盆里,用擀面杖揣上两个小时,把馅子揣的烂碎如泥才行,这样把糕油炸出来才好吃,才灵味可口。
而源远流长的“汾府文化”,则构成了汾阳美食的文化根脉。汾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期,春秋时期属于瓜衍县地,战国时期则被命名为兹氏县,之后在漫长历史进程之中先后易名为隰城县、西河县、汾阳县等。汾阳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诞生了独特的“汾阳王府文化”。在明朝,汾阳城内设有“庆成郡王府”与“永和郡王府”。自永乐至崇祯这两百余年间,王府与汾阳民间不断交流、相互影响,在王府之中可以看到民间风俗的影响,民间也可以观察到自王府之中传出的习惯、风俗以及饮食特色。这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文化时至今日仍然对汾阳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到了唐朝,汾阳的饮食文化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李白曾给汾阳王郭子仪写过一首诗:
忠武英声振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
八男受爵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徽。
半壁宫花歌宴罢,满床牙笏肃朝归。
应知积庆源流远,自有云礽拜锁闱。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郭子仪的宫殿十分奢华,餐饮水平同样不差。事实上唐肃宗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后,大量王公贵族进入汾阳,宫廷御厨也纷纷涌入,他们带来了那个时候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饮食文化,极大促进了汾阳饮食的发展。
到了明朝两王进入,汾阳的饮食文化更上到一个台阶。由于王府内饮食细致考究,其规模庞大复杂。每次大型宴会缺人手时便会招募汾阳本地人进入王府帮忙,因此王府的饮食菜肴也传入了民间,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生生不息。而汾阳八大碗就是汾阳王府文化在饮食方面的积淀和转化。
“汾州八大碗”以猪肉、羊肉、鸡肉为主要食材,搭配鸡蛋、白菜、豆腐等,通过煎、炸、蒸、烧等烹饪程序精心烹调而成,对厨师的刀功、火候、调料搭配都有很高的要求,制作一桌“八大碗”往往需要多位厨师合作三四个小时。费工费时费材,匠心独运,妙手天成,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于2009年入选《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
汾阳美食之所以令人垂涎三尺,唇齿留香,还在于其本身的魅力和特色。其一,选材考究,制作精良。非遗宴席“八碟八碗”绝对是亮点。十六道菜肴如同艺术品般精致,每一口都让人陶醉。不同的口感层层叠加,既有浓烈的家乡味道,又有现代的创意元素,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聚会,都会增强食欲,成为谈资。受历代王府的影响,汾阳八大碗的选料十分严格,通常要求食材新鲜,并且只取食材的精华部分。由于一般只选用本土食材,地方色彩浓烈,且造型独特,有浓重的宫廷菜系风格。观感上讲究食材与碗的图案、色调搭配,真正做到了秀色可餐,也体现了汾阳人高超的美学素养。颇具地方特色的“盅盅肉”,以猪肉、羊肉、鸡肉为主要食材,通过煎、炸、煮、蒸等传统烹饪技艺,盛放在粗瓷挂黑釉浅底小碗中,做至半熟。待客人来后,将盅盅上锅一蒸,蒸好后倒扣在盘中,掀开盅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一道“硬菜”就做好了。常见的菜品有酱梅肉、雪浮肉、小酥肉、元宝肉、红烧肉、黄焖羊肉、炉煿肉等。炉煿肉是朱元璋御膳食谱中的一道名菜,至今,在汾阳人的餐桌上也常会出现,验证了汾阳人饭食讲究源自宫廷的说法。
其二,花样繁多,一面百做。汾阳面食的制作,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据《汾州沧桑》记载,1982年考古学者在汾阳峪道河发现了罐、缸、豆等炊具,证明汾阳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能加工食物的事实,而从出土的各种器皿上看,当时汾阳加工烹制面食的程度已渐细化。故有“汾俗对于饮食向好讲究,家庭妇女且精于烹饪”的特色。汾阳面食的种类,大致可分为煮制面食、蒸制面食、烤制面食及油炸面食四类。有据可查的面食有数百种之多。其他制作方法有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搓等多种。调料上自猪,羊,牛,马肉,鸡、鸭、鱼肉、海鲜,各色蔬菜,香菇,山野菜,下至油、盐、酱、醋等,真是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更重要的是,这些面食,普通的家家户户都会做,是汾阳民间饮食智慧的结晶。汾阳煮制面食素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硬有硬的做法,软有软的做法,而稀了还有稀的做法。就比如和的硬了吃手擀面,如果面和得稍软一些,就放到碗里,也是用筷子一下一下贴出来,这叫贴嫁;也或者将面放到盘子里,也是用一头尖的筷子转圈剔出来,这个叫剔尖,也叫卜玉子(拨鱼儿,卜鱼则);如果面再稀软的话,就将面放到碗里,也是用筷子,那就是不用剔而要用溜,用筷子一下一下卜溜到了锅里,这个叫溜溜稼,最适合肠胃不好,消化不良的人享受。这就是汾阳面食的独特神奇之处,随心所欲,不断推陈出新。
其三,美酒佳肴,相映成趣,“无酒不成席”。美酒与佳肴犹如孪生兄弟,相映成辉,妙趣横生,熏陶着汾阳人尊贵、洒脱、醇厚、热情的精神世界,北周庾信云:“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弦。”汾酒在汾阳人的酒桌上可以说是不二之选。婚宴、丧宴、满月宴、升学宴……可以说只要有摆席设宴的地方,就会有汾酒、竹叶青。“杏花村里酒如泉”。构成汾酒独特风格的关键性因素,是杏花村这一地区空气和土壤中含有多种极利于汾酒生产的微生物。著名的微生物专家、被称为中国白酒泰斗的秦含章先生,曾于1964年、1965年对此进行过专门考察,共研究了226个项目,进行了2611次分析试验,取得了14992个数据。结果表明,在汾酒发酵过程中,有数百种微生物参与发酵。这些微生物经过长期的选择、淘汰、繁衍,已形成一个独特的微生物体系,在杏花村安家落户,并在汾酒的酿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铸就汾酒“白酒祖庭”的崇高地位。
来到汾阳就要入乡随俗。当你入座甫定,主人必端出“竹节杯”斟酒致意。“竹节杯”外形采用了“四君子”当中竹子的形象,竹子虚心直节、清雅淡泊,是谦谦君子的人格象征。酒器正面和反面都可以用来盛酒,取意于道家的“阴阳”哲学,上为阳,下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正为阳,反为阴。在容量上,正面一杯约两钱,反面一杯容量约八钱,反面是正面的三杯。“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当你为精美的“竹节杯”所吸引,主人还会滔滔不绝告诉你一套“竹节杯酒令”。酒令一:一帆风顺;竹节杯正面喝一杯,反面喝一杯。酒令二:二龙戏珠;反面喝两杯,正面喝一杯。酒令三:三阳开泰;是正面喝三杯,反面喝三杯。酒令四:四海一家;反面喝四杯,正面喝一杯。酒令五:五湖四海;正面喝五杯,反面喝四杯。酒令六:六六大顺;正面喝六杯,反面喝六杯。酒令七:七上八下;顾名思义是正面七杯反面八杯。酒令八:八仙过海;正面喝八杯反面喝八杯。酒令九:九九归一;正面喝九杯,反面喝九杯。酒令十:十全十美;正面十杯、反面十杯。整套行酒令下来,考验的不仅仅是酒量。酒过半酣,还能清楚地说出酒令及其诗句和饮法,对饮酒人来说更是高难度的要求。同时,在推杯换盏中彼此还可以交流碰撞,送上美好祝福与寄托。
清人曹树谷诗曰:“琼酥玉液漫夸奇,似此无惭姑射肌。太白何尝携客饮,醉中细校郭君碑。”人生大事,无非吃喝二字。吃在汾阳,吃出风味,吃出精气神,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