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聚顺和果脯
□ 文/图 梁大智
文水县桥头村西北有座二进四合院,屋顶锦瓦,垛口厚墙,由当年在北京开店的任伯川所建。清朝末年,北京有个聚顺和,创办人为任伯川,他为人克俭,老成持重。聚顺和在北京先后开设了三家店铺,分别是位于大栅栏街路北西口的聚顺和南货店、煤市街144号的聚顺和栈,还有地安门外鼓楼大街东的聚顺和加工厂(兼有铺号),其中大栅栏街上的聚顺和南货店为总店,最负盛名。位于煤市街的聚顺和栈规模较小,起初作为货栈使用,后来发展成为聚顺和干果铺。聚顺和栈南货店旧址,目前被北京西城区认定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项目所在地。
民国四年(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西四隆景和干果铺的少东家脑瓜很灵,他想把自己柜上腌制的果脯送去参赛,可是老掌柜说什么也不愿意,少东家就跟聚顺和干果铺商量,把聚顺和做的果脯每样拿了几斤,以聚顺和的名义送去参赛。装果脯的坛子是加绿釉的粗陶,看上去土里土气,可是国际裁判品评后认为,果脯富蕴果香,有东方食品的高华风味,吃后齿颊留香,被大会颁予金质优胜奖章,成就一段佳话。
肖复兴在《大栅栏咏叹调》中对聚顺和有如下描述:“到聚顺和干果铺和长盛魁干果店买一点正装的北京果脯和糙细杂拌儿,到聚庆斋饽饽铺或滋兰斋糕点铺买一包用老式蒲包,再盖上一层油纸和红纸的大小八件,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什么样的滋味?”其中对聚顺和果脯用“正装”二字来形容,可见聚顺和果脯的品质与档次。
根据保留下来的一份民国时期聚顺和南货店货单记载,当时主要货品有:营盘口蘑、大扁杏仁、金丝蜜枣、蜜饯果脯、关东鹿筋、茯苓夹饼、玫瑰花饼、西洋蛋饼、太史宫饼、杏仁酥饼、核桃酥饼、姑苏月饼、广东月饼、萨其马、细芙蓉糕、翻毛月饼、素菜豆糕……由此可见,在民国时期,聚顺和不但经营果脯,而且兼营南北奇珍异货以及南北风味糕点。
连环画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令人记忆深刻,聚顺和做广告就用上了连环画。20世纪30年代,聚顺和干果铺为招徕顾客,请人将果脯蜜饯选料、冲洗、晾晒的整个制作过程捏成泥塑,拍成照片,标上简洁的文字说明,如“纯精原料之购选”“冲洗之洁净”等,出重金在《北平旅行指南》一书中做了一组八幅照片的连环画广告。聚顺和果脯蜜饯连环画广告巧妙地把泥塑、摄影、文字结合起来,并印在发行量很大的书刊上,构思奇巧,胜人一筹。由于图文并茂,而且泥塑的小人、小驴等形象生动,很是有趣,连环画广告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读者,聚顺和名气更大了。
说到聚顺和就得说说老北京名点——茯苓夹饼。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聚顺和师傅们绞尽脑汁,选来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因此,茯苓夹饼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聚顺和的名气也随之盛极一时。后来这种点心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