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旅游

黄芦岭上的古茶故事

□ 高迎新

2025年05月07日 10:45:37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在吕梁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号角中,始终绕不开一条漫漫古商道,这就是明清以来由晋商中心平遥西去黄河碛口的一条翻山越岭的通衢大道,它是连接中原到大西北的茶马古道,而黄芦岭正是这条茶马古道的分水岭,形成了吕梁平川与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差异。

一个夏日的清晨,东出离石,过吴城、越上丰、登上了黄芦岭。眼前的古道早已废弃,荒草萋萋,灌木葱茏,四处繁茂静瑟得令人压抑。历经百年的雨雪风霜侵蚀,三道车辙仍清晰可见,透露出晋商的昔日辉煌来。道旁耸立的界碑上雕刻着“永宁州东界”,为清嘉庆年间立,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了。我忽然觉得在这个界碑旁,为什么不在石壁上雕刻“黄芦岭”标记呢,要知道,在所有涉及吕梁的古籍史料中,黄芦岭作为地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已经是当年晋商经平遥到黄河,乃至大西北的标志性符号。

距黄芦岭不远,便是我们熟知的骨脊山。“骨脊山,原名吕梁山,大禹治水始此”(明万历《汾州府志》)。而与骨脊山、北武当山、孝文山三山鼎立的孝文山便是吕梁山最高峰,海拔2830米,北魏孝文帝曾在此为祖母冯太后“守孝绝食三日”。孝文山也称关帝山,这里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便是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群峰逶迤,森林茂密,流水潺潺,针阔叶混交林、灌丛草原、常绿针叶林、亚高山草甸等各类植被非常茂盛,古树种、中草药及古生态植被集中在这里展示,而其中冻绿叶古茶就是所有珍贵古树种的佼佼者。

黄芦岭古商道存续了近千年,同时也成就了吕梁山的冻绿叶古茶,一起见证着茶马古道的兴衰。同行的蒲苇先生告诉我,他的蒲谷香公司瞄准了冻绿叶茶纯天然、纯绿色,零污染、零农残的野生特性,去年在吴城镇南海滩申领了一株五百年树龄的古茶树,而这种树龄超百年的古茶树,在吕梁大山中隐藏着成千上万株,这就很有点意思了。

“吴城三交,冻死飞鸟”,这是在黄芦岭流传甚广的民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方,但也是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地方。关于黄芦岭,人们很难忘记这样一幅古意飘然的风俗画:清晨,黄芦岭下的岭底村开始苏醒起来,炊烟袅袅,文士、商贾和贩夫又要上路了。细雨初霁,茶树冒出新芽,古道的青石被漂洗的纤尘不沾,驼背上成箱的冻绿叶茶整装待发,昨夜驿站、客栈的茶香还在口中回味,晨雾笼罩着苍凉寒肃的气韵,他们被眼前空濛的山色深深感染了。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这是来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咏茶诗句,也是一幅古诗词中相当常见的山居会友图。友人的身份大抵是茶马古道上的游子或商贾,他们的远行无非是为了觅取功名和富贵,在这里,无需搜寻诗外的本事,也无需窥探古道上的外部神貌,这并不重要。我们只来谈谈茶和诗,品茶常常和吟诗结合在一起的,这不仅是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活动,甚至可以归结为一种哲学理念。“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从平遥古城到碛口码头的这条古道上,赶考的秀才进士、外放的翰林学士、云游四方的文人骚客肯定是络绎不绝,他们衣节当风,以茶会友,卷帙琳琅,一般来到此地都会在驿站、客栈甚至在山岭的绿荫下品味茶韵。他们一边登高望远,一边感慨万千,山川和美人、历史和诗情、英雄梦和寂寞感、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的情怀都会疏理得很烫贴,也会触景生情,“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诗句当然是在浸入肺腑的茶香的熏陶下产生的。且看黄芦岭的候馆:“兹廨南嚮四楹,东西廡暨厨竃备,门亦四楹,两旁为茶亭,盖余于城临工竣之月归而创建焉”(《汾州府志》)。廨,特指官署,或是官吏办事的地方,南面的窗户前有四根柱,当是三孔窑,东西厢房也是四柱,各三间,两旁还有茶亭,可见这个官方招待所规模不算小了。请注意这句“两旁为茶亭”,由此看来,黄芦岭除了具备关隘、寨堡、候馆、巡检司多种功能的同时,古茶作为交际、交友、贸易、互换的商品同样是绝不可少的。茶马古道与它相连的村庄设有官方的吴城驿、岭底铺、向阳铺、金锁关,且都驻有兵丁。因此黄芦岭对于朝廷来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隘和商贾之道,而是兼有官员包括贬谪官员、文人、雅士的聚汇之地。

“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在冻绿叶茶“满口生香,喉底回甘,七泡有余香”的品茶氛围中,茶友们是惬意且尽兴的。不错,在这天高皇帝远的荒山野岭,不需要忌讳什么,也不需要看谁的脸色,想聊什么就聊什么,要的就是这样童贞野趣般的自由天地。从黄芦岭古遗址中的北齐长城、孟良寨、王墓洼、六郎庙、刘渊赛马场来看,这些历史文化厚重且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名,就足以印证当年黄芦岭的热闹繁华和昔日辉煌。

一位白发老人告诉我,冻绿叶茶又叫黑午茶、大叶茶,它分布在黄芦岭四周的山地沟豁间,其传统制作技艺始于明武宗正德年间。那些有胆略、敢于闯荡的乔致庸后裔和来自平遥的商贾们,利用吕梁当地古茶资源,在向阳村、岭底村、吴城镇的商铺客栈间办的茶铺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在古代,茶叶是被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控制的,北方游牧民族大量食肉,喝茶不仅有助于泻火、去油腻,还具有提神、促进消化、补充各种维生素的功效。由于茶叶在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朝廷因此也常常要求他们用马匹等战略物资来交换茶叶,甚至还会以禁止贩卖铁器、粮食和茶叶的手段以示惩戒。当地茶业的常年兴盛,使黄芦岭周围村落至今许多百姓家庭仍传承着古茶艺制作技术,有的被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明初以来,商风渐起,山西商人在朝廷开中制引导下,从晋商中心发源地的潞城、运城、平遥等地源源不断地将食盐、铁矿、茶叶输送到边塞,吕梁山的冻绿叶茶也理所当然地加入了古道商贸繁忙的行列。据《中华本草》记载,享有“药茶王”之美誉的冻绿叶,具有止痛、消食的功效。古代当然没有今天的科技检测手段,所谓含黄酮量、茶素、锌、铁、硒等元素的丰富含量,都直接而现实地体现在日夜兼程的马帮、骆驼背上那沉甸甸的货架上,蹄掌与青石古道碰撞出的火花,绚丽而耀眼,伴随着古茶出使塞外,千里迢迢远行在崇山峻岭的前方。

夕阳西下,站在黄芦岭远眺孝文山顶,蒲苇执着地述说着冻绿叶茶在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中的宏伟前景。阳光的余晖映照在山顶,呈现出一片金碧辉煌的色调,山峦沧桑和古茶绿冠交相辉映着,有如一幅清新美丽的自然画面,在晋商古道上无限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