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新闻岁月
□ 李竹华
在时光的滔滔长河中徘徊,总有一些记忆如同璀璨星辰,于岁月深处熠熠生辉。对我而言,1982年踏上新闻之路的那段经历,恰似一颗最为耀眼的星,照亮了我人生的漫漫长途。而那支因获评模范通讯员所得的台式钢笔,无疑是开启这段珍贵记忆的钥匙。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大江南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富民政策,如同甘霖滋润着广袤的农村大地。吕梁,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农村改革的浪潮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吕梁报》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大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聚焦农村改革中的新人新事。彼时,我所在的孝义县也在这场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身边的新鲜事、新风尚、新变化层出不穷,致富带头人的事迹更是鼓舞人心。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我萌生了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的想法。为了写好稿件,我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首先,要深入生活,寻找独特视角。在采访前,我会对采访对象和事件进行全面了解,拟定细致的采访提纲,确保能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怀着忐忑与期待,我把农村的新面貌、致富带头人的故事写成稿件寄往报社。幸运的是,在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采写的不少稿件得以在《吕梁报》发表。那种激动和喜悦,难以形容。更让我没想到的是1982年,我竟被吕梁地委宣传部、吕梁报社评为模范通讯员,还收获了一本采访本和一支台式钢笔作为奖励。那一刻,激动得我泪水夺眶而出。对我来说,这份荣誉和礼物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支钢笔,更是对我努力的肯定,是我新闻之路的起点。
自那以后,这支钢笔便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它陪伴着我,面对洁白的稿纸,将心中的思绪与感悟转化为一行行工整的文字。为了写出更优质的稿件,我不断学习,深入一线采访。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我与农民们促膝长谈,不仅听他们讲述生活的变迁,还留意他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细节,这些都能为稿件增添生动性。在工厂的车间里,我观察工人们的辛勤劳作,通过数据、实例和工人的亲口讲述,挖掘改革带来的活力。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篇稿件的创作,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练。
在写作过程中,我始终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原则,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突出新闻事件的核心价值。写完初稿后,我会反复修改,检查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准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写作能力不断提升,发表的稿件数量逐年增多。从最初在《吕梁报》发表文章,到后来在省内外二十多家新闻媒体发表3600余篇新闻稿件。25次被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吕梁日报等媒体评为模范通讯员,还被多家媒体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在这漫长的历程中,那支台式钢笔始终陪伴着我,见证了我为赶稿而在深夜奋笔疾书的身影,见证了我为修改句子反复斟酌的专注,也见证了我收到稿费单时的喜悦与自豪。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笔。那支台式钢笔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静静地躺在书柜中。然而,每次看到它,那段充满激情的新闻岁月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它让我想起曾经的梦想与坚守,想起那些为追求新闻真实、传递时代声音而付出的努力。那段经历,无疑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塑造了如今的我,让我懂得坚持的意义,也让我对新闻事业始终怀揣着敬畏与热爱。
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这段往事都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人生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